《第十放映室》不同于其他电影栏目,它以新颖的节目理念和形式,介绍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并对电影的主要画面大量展示。同时,它还力图走出一条全新的电视电影栏目的路子,倡导一种全新经营模式以及引领文化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个成功的产品、一个优秀的品牌、一套精彩的营销,怎么能够不产生一份丰厚的利润和回报?
CCTV-10在2004年的科教频道改版中,重点推出了以介绍电影文化的新栏目《第十放映室》,它以新颖的节目理念和形式,主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电影大师、电影史上的有代表性的影片,对电影的主要画面大量展示,并结合国内权威的电影研究专家的讲解和评说,提出最新锐的学术观点,带领观众以专业的视角来解读和评价电影。
《第十放映室》这个节目不同于其他的电影栏目,它在高雅、品位的基础上,突出节目的观赏性。它播出的电影,由于节目做的是名片、大片、名导演、名演员,同时邀请的嘉宾也是目前国内的电视学术名家,这样便改变了电影节目通俗化的倾向,势必在“娱乐”的同时增加了学术性的味道。
三年来,它力图走出一条全新的电视电影栏目的路子,引领电视电影节目文化的发展方向。由于有精彩电影的画面的二次剪辑,使其具备有了很强的娱乐性,同时很多资料镜头的使用,也使节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由于《第十放映室》的播出时间大都设置在周日19点30分后,这样的安排直接提升了其播出时段的广告价格,收视份额最高值曾突破10%,居全国各大城市同时段播出节目收视份额的第一位。
电影作为一种百年的艺术形式,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营销作为一种现代味浓重的“表现方法”,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当营销遇上电影,这两个看似并不相干的“人类生存轨迹”,或许会撞出一副不可思议的“经营火花”来。
“马太效应”经营电影魅力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座城邑。第三仆人则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包在包袱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品牌传播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第十放映室》一开播就先声夺人,每个环节都力求“暴露”在广大观众的监督之下,且无限放大。这样,其关注度就强者越强,而原本一些“雷同”的节目在强势的威力下也渐渐“投靠”了《第十放映室》,丧失了翻身的机会。
比如广东卫视《电影大牌档》在开播之初,采用的是传统的“播客”方式,即整个节目播放过程中,突出“大牌”形象,捡取离现在观众印象久远的影片、影人进行“集中式”播放,其自身的演绎多出了“评论”本身,似乎是在给观众总结一部电影的“精华”所在。因此,《电影大牌档》始终在“播与不播”之间徘徊,喜欢的人是希望可以看到电影人“旧有的风范”,不喜欢的人则认为节目播放的意义不大。所以,其收视率、广告收入、栏目招商自然就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其实,相比《电影大牌档》的“经营模式”,《第十放映室》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炒作”和“宣传”。其节目当中,不断“涌现”的电影内幕和故事,更是深得观众人心。在观众心目中,没有人会想到好莱坞大片《蜘蛛侠》能够被《第十放映室》拆解的“支离破碎”,而且“侠肝义胆”的蜘蛛侠居然搞笑到了极点。在一期“好莱坞高科技电影”的专题中,《第十放映室》把蜘蛛侠的幕后团队,逐一进行介绍,然后搭配电影画面进行反衬,起到了“鲜明的对比”作用。当你看到“蜘蛛侠”的设计者们坐在宽畅的工作间里,用手指指挥这电影里“蜘蛛侠”在高楼大厦中穿梭飞行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些设计者手里拿着便当,也不肯停止“蜘蛛侠”的飞行身影时,你会由衷的发笑,一种从来在电影院里没有的快乐。这得益于《第十放映室》。
如果说,“蜘蛛侠”太可乐了,那么,“哈利波特”的制作就感觉是费尽周折了。在《哈利波特的异想世界中》,《第十放映室》没有按照“常规”介绍哈利波特其人其事,而是先把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进行描述,在罗琳穷困潦倒的环境下创作了“哈利波特”的形象,让观众在未看电影之前,先了解了“哈利波特”的身世,因此,当人们在观看“影片评点”时,首先在心里就接受了“哈利波特”的磨难现实。说来也巧,好事多磨,直到今年“哈利波特”系列才算真正划上句号。
当然,很多经典电影,在《第十放映室》里都被用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再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以回归自然的冲动。藉此,从“蜘蛛侠”的搞怪,到“哈利波特”的磨难,甚至到茱莉亚·罗伯茨的绯闻情节等。使得观众原本在当初看电影的时候没有的画面,在这里得到了满足。而猎奇是人类的通性,越是平凡的人猎奇心里越强,有新闻就可以维持人气,当然也可以维持收视率。
不过,《第十放映室》并不是无聊的“炒作”和“宣传”,它是在秉承科教频道一贯的高雅的文化品位的基础上,折射出了节目的“炒作”和“宣传”。这样,《第十放映室》也就很好的在“有文化”的基础上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关注度。当观众在一传十、十传百当中对节目的认同和口碑达到“极致”时,广告商的垂青也就“水到渠成”了。
周星驰,作为华语电影的“喜剧之王”业已得到了已有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观众的认同和期待。每一档电视栏目、电影文化评点说到中国的喜剧电影,没有不提“星爷”的。似乎只有周星驰才可以提高节目的策划的“收视率”,事实也是如此,“星爷”的确是“收视率”的保证。不过,很多节目在介绍“周星驰电影”时方法雷同、手法相似,没有可以值得称道的地方。《第十放映室》之《星空·周星驰》专辑中,一改过往诸多电视电影同行们从“无厘头”入手的方式,用一种“文化+俗人”的全新标准来衡量周星驰,来评介周星驰电影。同时,这样的节目亮点也为《第十放映室》栏目本身的“宣传”提供了可靠的“卖点”。
在《第十放映室》之《星空·周星驰》中,它应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把周星驰的“无厘头文化”性格刻画地细致入微,从20年前的龙套到大红大紫的时刻,让人感叹在电影里难以见到的真是“周星驰”。此刻,当“安静的”周星驰仿佛让人觉得他是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的时候,突然电视画面会播出周星驰标志性的“笑声”,人们会不经诧异。这一动一静的结合,使得《第十放映室》在表达某一个主题的时候,已经在“心理上”占得先机了。
情感营销的把握
《第十放映室》的主要观众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出生人。这代人是“文革”和“改革”承载混合体。他们有时稳重沉思,有时急躁轻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电影”是他们成长中永不泯灭的“灵魂附属体”。他们的记忆深处,有时是《庐山恋》、有时是《咱们的牛百岁》、有时还是《英雄本色》、有时还是《倩女幽魂》、有时是《罗马假日》、更有时还是《真实的谎言》……
人是感情色彩丰富的动物,对于,上世纪70、 80年代的出生人由是如此。有感情所以有口碑,有口碑所以有利润。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故此,《第十放映室》将这些老电影重新剪辑,加以完美的解说,让记忆苏醒,让电影重生,秉承的是第十放映室的主旨,经典怀旧。带给了这两代人的是心灵的共鸣。
诚然,一直以来CCTV-10的节目的主流收视人群年龄结构是偏高的,按照通常的认识,这对广告招商会比较不利的。似乎没有哪个广告客户愿意在拥有太多收入、太强消费能力的“白领”人群中投入太多精力。这和收视人群年龄结构偏低、消费能力太弱的情形一样。因为,这两个极端对于广告主来说都是很难以把握的。但我们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两个群体,推动了拇指经济、游戏经济、娱乐经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一个陈天桥、李彦宏、丁磊的背后就站着这样一群难以琢磨的消费群体。
《第十放映室》因此,就从这样的人群入手,因为他们正在影响甚至主宰着今天、明天的消费潮流。尽管还有一批无需认可而自我认可的群体,他们没有盈利能力,却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他们没有很强的判别能力,却有很强的跟风能力;他们没有欣赏别人的嗜好,却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他们做90年代孩子该做的事,说90年代孩子说的口头语,吃90年代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喝90年代孩子喜欢喝的饮料,唱90年代孩子唱的歌……那么,他们更需要用“关于自己的事自己的歌”来解释自己的生活。
这时,《第十放映室》会有条不紊地用《头文字D》代替《牧马人》、用《冰河世纪》替代《大闹天宫》、用《龙虎门》代替《少林寺》……于是,这批年轻观众群体也不失时机的成了《第十放映室》的忠诚“粉丝”。
《第十放映室》的这种对受众群体的变幻式“把握”,是宣言?是放纵?还是生活方式?其实都不是。这是一种迎合,一种情感式的转化,只有这样才会有如此多的疯狂与痴迷。
从同质化的模式中脱身
电视节目的竞争,是近几年来“快速消费品”中最为猛烈的,越来越白热化的品牌战、渠道战、促销战使得部分节目制作开始透支了自己的资源。摆脱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泥潭,成为众多电视工作者的惟一选择。
一般来讲,一个节目的产品线需要考虑几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即形象产品、规模产品、利润产品。形象产品就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有一定优势,比较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并购买的产品;规模产品,是销售量大但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的产品,它关系着产品销售的行业地位;利润产品,就是能够通过差异化诉求,寻找到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为节目贡献利润较大的产品。
《第十放映室》就是这样一个“带情绪”的产品,它与“电视电影”活动进行系统整合,一方面针对了需要影响的目标人群,另一方面也将自身的品牌影响很好地注入了《第十放映室》这种产品。它不屑将“收视率”作为节目的第一考虑因素,它强调“展现电影魅力、传播电影文化”。同时突出产品的文化色彩,排除收视人群将“电影与商业”的情绪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而言,《第十放映室》从产品设计本身、目标市场人群的锁定、产品线中的角色与地位都考虑得比较清楚,在这一点上做到了“谋先”。
其实,《第十放映室》有着很强的栏目特点和风格——雅俗共赏。和CCTV-6的《佳片有约》、《边走边看》让观众现场评价电影,CCTV-8《影视同期声》只注重电影声效的描述,北京电视台的《环球影视》、《博大影院》播放完美画面的效果等“电视电影”栏目相比,《第十放映室》把“雅俗共赏”这个特点适时地分配到栏目中每部电影的角色当中去。因为,《第十放映室》每期节目将围绕一个主题,列举三到五部电影,对电影内容加以介绍和评点。每部电影从观众的角度、从制作的成本、从摄影的花絮、从拍摄的手法、从导演的临场构思等方面对比,巧妙地把这个主题予以“点评”。外加,它的节目时长是CCTV常规节目中独一无二的,节目时长90分钟。这样有了足够的时间,电影的故事性和情绪会连贯地得以表现。更重要是,由于它得到了中影公司的支持,许多外国经典电影,如《乱世佳人》、《勇闯夺命岛》、《绝地战警》等是第一次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播出,使节目更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营销”成本的制定
创造一种规范化、低成本的经营模式,必然使营销人员在保证价格与可靠服务的前提下,尽量追求最低成本,最终形成成本领先的营销理念。
《第十放映室》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当各个电视台的节目趋向“娱乐、低俗”的风潮时候,《第十放映室》却在“分销渠道”中彻底砍掉低俗化,把一种已有的“文化”用色彩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直销方式”直接向观众销售,根据观众“喜好”生产,以取消库存,把后勤服务与供应商结合起来,尽可能优化并精简提供产品和基本服务的业务流程,使之运作规范化、简洁化并加以严格的控制和集中计划。这种规范化、低成本“概念”的形成,使得《第十放映室》成本领先这一市场营销理念取得成功。同时,《第十放映室》也在同类节目中独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当然,这种文化定位的类型及其相应的市场营销理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和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单一的与任何一种类型完全相同的范式更多可能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就要求“电视栏目”在进行文化定位时,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因为文化营销的实质是文化适应,而不是文化硬套。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普遍提高以及商品种类的日益繁多,只靠质量和技术很难具有市场优势。在众多企业和商品形成汪洋大海之时,只有那些营销形象好的企业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使广告主和自身的经营产生共鸣。而共鸣正是运用这一串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事物,比如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色彩,但是却能使你产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营销形象。这样有特性的联系,可令大多数在毫无抵抗的状态下,接受企业强力的形象攻势。
所以,对于《第十放映室》来说,文化是深层的竞争手段,文化是未来的市场。它的形象是效益之源,良好的营销形象是其巨大的无形资产,它能直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或许,以后当“La Valse D'Amelie ”音乐响起的时候,观众想到的不是那部法国电影《天使艾美丽》,商家想到的不是一时的利润回报这么简单。或许观众想到是真正的天使——《第十放映室》,商家想到的是真正的“利润回报”——《第十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