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 别陷入“日本式陷阱”——跨国并购风险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 别陷入“日本式陷阱”——跨国并购风险分析

本刊记者 何晓春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收购风起云涌,但收购后往往陷入了无限的麻烦之中无法自拔。在跨国收购的过程当中,中国企业可能会遭遇什么样的风险?在并购之后,他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跨国并购有“凶险”

    麦肯锡研究表明,过去20年,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取得预期效果的低于50%。具体到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元迅速升值,日本人开始沾沾自喜于泡沫经济,并展开“购买美国”的行动。一时间,作为美国象征的洛克菲勒大厦被三菱公司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被索尼收购……蜂拥而至的日元在美国展开了一场资本狂欢。

    然而,当泡沫破灭后,日本人才发现自己买的也是“泡沫财富”。三菱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之后,就以半价再次卖回给原主。索尼在处于发展顶峰期的1989年以34亿美元现金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创下了当时日本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但到1994年时却因此背负了2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当时日本人购买的多是“夕阳企业”,而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美国人成了“笑到最后的人”。“海外并购要避免陷入‘日本式陷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说。

    海尔集团从10年前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当时目标是海外业务要占其整体业务的2/3,但至今也远未实现,2005年并购美国美泰克公司的行动也以失败告终。2002年,TCL拿下德国施耐德电器的彩电生产线,2003年又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强强联合,却因“水土不服”而陷入了利润下降的困境。

    2007年5月,中投公司仓促做出首笔投资,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美国黑石集团部分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结果黑石股票持续下跌,截至2008年2月,黑石集团股价再创新低,跌至18美元/股以下,中投公司这笔投资账面亏损已近半。

    跨国并购之路布满了荆棘。

政治与法律风险

    在跨国并购或投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遭遇政治风险。而一些西方国家把中国当成“潜在威胁”加以防范,因此会对各种影响其经济命脉的并购予以约束,尤其是对资源企业的并购。甚至对所在国经济社会影响较大的非资源类并购,也会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冲击。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在2003年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中国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对已破产的美国环球电讯的收购。2002年中石油对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并购,2005年中海油对优尼科的并购,五矿集团对加拿大矿业公司诺兰达的并购,中国移动竞购巴基斯坦电信等项目都因诸如“能源威胁”、“国家安全”、“掌握核心深海技术”等借口的干预而失败。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外国企业并购本国企业,采取了抵制态度。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优秀企业海外并购,往往以“经济威胁”、“国家安全”等理由加以反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收购难免会遭遇敌视的目光,如果与相关国家的政府部门沟通不利,原本简单的并购交易被附加上政治、外交等各种复杂因素,随时有可能招致大麻烦。

    此外,跨国并购还存在众多法律风险。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使并购过程旷日持久,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主管合伙人赵宏绚说:“如果中国企业去收购美国企业特别是超过10%的股份的话,基本上都会遇到安全检查的问题。虽然这不能说是很难克服的困难,但企业要为此做出许多准备,并答复有关问题。”

财务风险

    跨国并购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多数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是拓展市场,因而有时会不计成本,导致财务风险积累。

    企业兼并所需巨额资金,使用自有资金会增加投资风险,使用借贷资金会增加融资成本,同时还要考虑汇率风险。而被收购企业的债务虽不一定体现在收购价中,但会给日后的经营活动带来负担。同时,如果目标企业买得“太贵”,也会加重未来财务负担。

    由于受到自身资金实力的制约,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想抓住“买便宜货”的机会,并购的是国外经营业绩不佳或接近破产甚至已经破产的企业。他们看到的是较低的收购价格,却忽视了价格背后的价值。

    目前中国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的优势体现在成本优势以及本土市场优势。但欧美员工工资很高,国内企业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在国外将难以实现。TCL以82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破产后的德国彩电企业——施耐德,但德国劳动力成本过高,并购结果很不理想。因此,收购亏损或濒临倒闭的企业前一定要了解其亏损的原因,还要考虑被收购企业扭亏为盈的可能性以及难度。

    在并购之前,企业需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并购?”“并购可以得到什么?”“并购双方能否实现优势互补?”“并购后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等问题。没有战略而盲目地进行海外并购,或以错误的战略指导海外并购,以及战略意图实现的可行性过低等,都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极高的风险。

管理风险

    海尔、联想、TCL等中国优秀企业在中国相对不规范的市场环境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然而,这些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经营手段、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大多不适用西方的模式和习惯。当这些企业并购欧美企业时,将会遇到巨大的管理挑战。

    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足以支撑海外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资源,尤其缺乏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资源。跨国并购涉及经济、企业管理、金融、法律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全面的国际型人才。而多数国内企业的高层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国际市场了解并不深入,一时要管理欧美团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整合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文化冲突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更为明显。跨国并购不但要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微观文化层次,更要牵扯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法律、制度、习俗、宗教等宏观文化层次。

    中国本土成功企业往往有很强的企业文化,但这样的文化往往有很强的封闭性;而海外被并购企业有着文化优越感,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低。这使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异常艰难。

    麦肯锡研究表明,跨国并购中的管理不善,如交流沟通不够、无力留住有价值的人员、组织结构调整失效、忽略文化差异等是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3975.html

更多阅读

2016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 公关先行”

   专访英国经济学人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前英国财政部经济学家Robin Bew  2012年12月底,商务部发布了《2012年商务工作年终述评之十: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报告。报告中提到2012年前11个月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直接投资155亿

2016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中国企业并购保卫战何时打响?

     前一段时间,有部电视剧很热播,名字叫做《婚姻保卫战》,今天我想套用一下这个剧名,写一篇有关中国企业并购的文章,名字就叫做《中国企业并购保卫战何时打响?》。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看到近几年众多优质的中国企业被外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 中国企业败亦可喜

在惯于单兵作战的中国买家遇阻之后,联手西方同行的中冶为海外收购提供了另一可行性方案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李晨蕾 当中国企业试图以“更聪明的方式”进行海外并购时,等待他们的倒未必是令人满意的结局,不过,在这一可喜的变化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难点在哪儿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徐翌成认为,国内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成为对外投资的专业主体   “中国企业在全球跨境并购中参与时间较短,经验相对不足。整体而言,在全球跨境并购中仍是个新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

声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 别陷入“日本式陷阱”——跨国并购风险分析》为网友烟雨洛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