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一种名为掉渣饼的面食吸引了北京眼球。这种号称中国披萨的食物是在每个面饼上抹上一层肉酱,再放在烤箱里烤两分钟即可出炉。常吃的人不难发现,同是掉渣饼·,每家饼店的版本各不相同,有 “渣渣”、“掉渣渣”、“土掉渣”、“香渣儿”、“掉馅王”等,口味也不尽相同。据说,“掉渣烧饼”源于土家族的聚集地湖北恩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类地方食品在中国比比皆是,之所以能传承至今,说明还是有市场的。
正宗的“掉渣烧饼”是什么口味俺不太清楚,只知道曾在北京街头亮相的那些饼是没有什么大致标准的。一会儿是放肉末,一会儿又不放肉末;一会儿是麻辣味儿,一会儿又是孜然味。就这么“胡吃海塞”的,再好的底子也经不起瞎折腾啊!
至关重要的还是名称。产品名称是给消费者最直观的影像,你到底叫什么,总该有个谱儿吧,你一会而张三,一会儿李四,这不是拿我们消费者开涮嘛!不说别的,人家肯德基可算是饮食大腕儿吧,好吃不好吃单说,爱吃不爱吃也另当别论,如果当初一会儿唤作“肯德基”,一会儿又唤作“肯基基”、“肯德德”、“香徳基”什么的,估计它现在也成不了腕儿。
谁都想让自己铸造品牌神话,可神话毕竟是虚幻的,转瞬即逝。但是,就算是唐僧、孙悟空等活在神话中的人也有一定的管理模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还夸唐僧懂得如何管理古灵精怪的孙悟空、好色的猪八戒和老实的唐僧,所以才能在妖怪面前自信地推出自己打造的品牌。掉渣饼在商海中沉溺,其自生自灭的命运是事出有因的。当初掉渣饼席卷中国市场,如日中天之时,如果能抓住这个大好形势,及时打造市场品牌、统一经营模式、规范店面管理、建设企业文化,说不准若干年后“掉渣饼”真的可以享誉海内外,成为真正的“中国式披萨”。可是,不知道创始人那根筋搭错了,居然把发展方向放在了发展加盟店上以收取加盟费,结果市场陷入混乱。当然了,那些另外起名为“渣”的饼们,也许看到掉渣饼制作简单,连加盟都懒得加盟,换个名字就上了,这又是乱上加乱。
一个成功的品牌是打造出来的。“打造”,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它凝结了诸多市场因素。一般来说,进驻门槛比较低的产品比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更难打造品牌,因为搅局者太多,容易仿冒,更容易一马勺坏一锅。
不过,也并不是说类似小吃类的产品不能成为品牌,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技术含量。比如说包子,产品属性跟掉渣饼和其它面食都差不多,文化层面还都不算高,可人家“狗不理”怎么就能誉满全国,名扬中外?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据说狗不理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更是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这能不让人垂涎三尺吗?
掉渣饼已经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了,往事重提,是想举一反三。连狗不理包子也算上,没有提升就会被市场淘汰。
有多少掉渣饼还在掉渣?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