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有段名言:资本家为了10%的利润不惜冒险上断头台。
据有关方面统计,近20年来,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消费规模,平均每年以33%的速度高速递增。巨大的市场消费引力,引得各类投资者义无反顾的涌进这个行业。统计显示,在每年涉足的“外行业兵团”投资者中,以地产业、药业、保健品业及广告业者居多。数据反映,2000年之后,在“外行兵团”投资的化妆品企业板块中,获得预期回报的公司不足5%,大多折戟沉沙,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黯然退出。
问题出在哪里?
一、轻信投资化妆品产业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的误传;通常的说法是通过oem加工一个品牌,将所用包材和原料尽量讲究,对外宣传说,要按照国际品牌的要求来打造品牌。产品面市后,采用“政策换回款”的手段招商,很容易捞到第一桶金。致命的死穴是,这种商盲加文盲的低级手段,在当今化妆品行业内,有一千家企业在使用。
二、轻信品牌营销就是无厘头炒作:品牌策划满足自我表现;要不标榜是法国品牌;要不就是神奇的祖传秘方。(不是西方就是东方)直至将连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的玩意儿推上了市场后,才发现一切都犹如非驴非马,无人喝彩。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致命的死穴是,从根子上就不是按照品牌营销正规路径去发展企业的“马脚”,暴露无遗。
三、销售策略不成系统:轻信广告公司或“策划大师”们的忽悠,或者是寄希望于招募来的职业经理人将其服务的原公司“套路”搬过来。但是,忽视了每个企业的DNA是各不相同的现实,便出现了“吃牛肉长不出犄角,吃鸡肉长不出冠子”的困惑。几次尝试落败后,大多老板落下了好坏不分,是非不明,多猜多疑、举棋不定的毛病。闹得企业整天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四、渠道策略不成系统:人云亦云,三级市场(普通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好做,就一头扎了进去。理由是纵观国内目前走势强劲终端品牌,无一不是靠运作三级市场的专卖店渠道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但是,拿着“政策换回款”的套路去玩三级市场,竟不知自己是“套上长袍马褂去逛网吧”。致命的死穴是,总是拿着成功企业的历史故事来演绎今天的行业节目,出一招死一招。死在哪里都不明就里。
五、团队素质不成体统:挖人才不分将帅。只要来自目标企业,都是总监以上。随后各自带着自己的“兄弟帮”,全国四处跑,结果差旅费、人工费造下一大堆,销售局面却迟迟没有打开。“精英们”眼看能耐要现原形,于是就拼命“卖地盘”换业绩。3千5千给个地代,3万-5万就给一个省代,下一次翻单管他何年何月。更重要的是,由于“经理人”们来自的门派不同,于是业绩不动,内斗先行。为了表现自己,能有多激进就多激进。(反正老板没有甄别是非的能力)所谓团队实际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表演舞台。
六、烂开会,开烂会:在没有比较成熟的样板市场,没有超过相对比例的忠实经销商的基本条件下,盲目开会招商。理由是只要政策有“诱惑力”,就能圈到钱。由此招商会大多开成了厂家的独角戏。这类象低能儿一样的思路是导致烂会的根本。说到底,会烂是厂家的营销班底烂。拿经销商们当傻子,自己已傻到不可理喻。
综上所述,对外行老板们的柬言是,您不是连锅盖都揭不开的人。有多余的资本投资一个看好的行业,是商人之道。但是,您心里想要的,也是您急于想听到和想看到的“魔术”心路关系,是否是所有现象导致的根本?仁者见仁罢。
化妆品这一行不是不能做,也不是外行不懂市场就不能做,毫无疑问,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化妆品市场的快速成长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快速消费品的行业属性而言,其发展潜力无疑也是巨大的。作为已经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家,您在决做出投资一个新的行业决定之前,是希望这个投资的项目作为一个产业去发展,还是想倒一把买卖赚钱,相信您的目的显然不是后者。
因为这是决定企业走向何方的命门。
李传玉,中国当代化妆品行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曾历任:丽斯达日化(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品牌:小护士);伽蓝国际美容集团副总经理(品牌:自然堂、美素、医婷医丽等)。电子邮件: lcy.vip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