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猴的可怕之处 可怕的圈子



    不过两天时间,就有数万人发现,自己正在QQ上裸奔。


  导火线是腾讯在3月20日开始内测的一款试验性产品——QQ圈子。按照腾讯体验中心的官方说法,QQ圈子可帮助用户更方便管理社交人脉,比如帮助用户找回失去联系的中学同学或大学同学。


  一旦在最新版本的QQ界面上摁下“圈子”按钮,你会吃惊地看到自己的QQ好友被按照真实生活中的关系自动分组,如中学同学、高中同学、现同事、老同事等。原本QQ上只有近百名好友的人,其社交关系可能通过QQ圈子拓展到数千人。令人“脊背发凉”的不仅是其延伸社交功能,而是被暴露的几乎实名的社交链。


  一些人声称QQ圈子向他们推荐了男友/女友或者前男友/女友的前女友/男友,或者发现了曾经暗恋对象的QQ号。不少人申请内测,只是为了点击“退出”按钮,并勾选相关选项,使他们不再出现在别人的圈子里,否则,他们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在别人的圈子里——往往是以实名的方式。


  裸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并不知道自己被裸奔了。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网站上,许多抢先体验QQ圈子的用户留下了“惊悚”、“太强大了”之类的评语。人们对实名社交的担忧再次被引爆。


  被滥用的大数据


  Big Data is Big Brother 。拥有大数据的社交服务公司在提供更精准服务的同时,也常常引发人们对于隐私的普遍担心,对隐私控制权的争夺几乎贯穿实名社交服务变迁的全程。Facebook历次隐私政策的变化胜败皆有,这一次,在中国,轮到了QQ圈子。


  QQ圈子功能由腾讯即时通讯部门开发,被视为QQ2012版最大的杀手锏之一。更早时候,腾讯的另一款产品“朋友”就试图对用户真实身份和社交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不过QQ圈子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朋友”需要用户用真实姓名注册并同意相关条款方可使用,而QQ圈子强制性地挖掘了用户真实姓名和关系图谱,用户的社交关系被强行延展了。


  QQ圈子整合了用户的好友关系、分组名和备注等信息,腾讯积累的庞大数据库使得大量用户难以逃脱“被实名”的可能。并非所有的用户都反感这一举动。“现在将QQ好友昵称与真实身份对应了,对商务人士很有用。” 华强北在线副总裁龚文祥认为。




  几大互联网公司的圈子产品


  然而失控的危险依然存在。一位今年毕业的暨大学生发现他拥有15个圈子,4059个圈子好友。其中一个暨南大学的圈子中,“暨大1,共937人,其中QQ好友401人,圈里好友大多叫我许彦宇。”这意味着至少数千人可以知道许彦宇的QQ号。很多用户对此表示愤怒与不满,他们迫使QQ圈子产品团队做出让步。


  上线第一天,QQ圈子会自动提供个人资料、最近动态、即时聊天和加为好友四个功能按钮。随后,查看个人资料这项功能被悄然取消。


  这个妥协被视为无关紧要——尽管QQ好友已经成为集结了用户真实的强关系链条,但QQ客户端始于匿名交友,大部分人不会在可以被公开搜索到的QQ个人资料页面上留下真实信息。


  最令人不安的是用户暴露在圈子里的真实姓名。针对用户对其真实姓名来源地质疑,QQ圈子开始在页面下方指出“来自本圈多数好友对您的备注”。这一解释无法消除滥用隐私数据的嫌疑。业界质疑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经用户允许进行的数据挖掘和调用;二是未经用户同意就暴露其真实姓名。


  “在实名或者准实名的平台上,公开的行为能够减少欺骗,这并不表明,用户不应该或不需要有私密的行为、内容和空间,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用户不愿意公开的隐私应该得到保护。”天使投资人醒客认为,“未来,隐私的定义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它不是剥夺隐私的理由。”


  类似于“停用QQ圈子”的各类攻略开始在网络上疯传,比如更改现有的QQ分组名称、清理QQ空间内容、重新设置空间访问权限、下载之后退出圈子。QQ圈子再度调整了其隐私策略。


  相比之前的精准分类,系统自动生成的圈子分类开始模糊化,减少对名称中心语的修饰。比如根据大部分人分组名称生成的“小学同学”、“大学同学”等分组,模糊成“同学”组,或者以“圈子1”、“圈子2”等代替。


  “退出圈子”的选项则授权用户修改其新的隐私设置。用户可以点击相关按钮,不使用该项功能,同时避免自己出现在别人的圈子里。


 指猴的可怕之处 可怕的圈子

  4月11日,QQ圈子第一轮测试结束。有消息称,腾讯内部对于QQ圈子的处理存在几种可能。一种是保留该业务,完善其他SNS特有的功能,弱化并逐渐取代“朋友网”。另一种是,测试后关闭该项服务,保留“智能备注”功能,把二维扩展人脉关系扩展融入到其他搜索好友和添加好友的页面。然而智能备注功能依然间接验证了大部分QQ用户的真实身份。第三种可能是,将智能备注功能移植给“朋友网”,关闭“QQ圈子”。


  “目前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种结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称。如果最受争议的“被实名”功能被保留,腾讯有可能借此切入社交搜索。这一猜测与6年前的一幕极为相似。


  2006年,搜狗推出搜人功能。在该页输入被查询人姓名之后,对方的大部分资料都可以被查到,比如就读过的中学、大学、居住地、工作单位和各项联系方式等。这一结果来源于对Chinaren的海量数据挖掘。当时搜狗和Chinaren同属搜狐旗下,Chinaren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校友社区,拥有海量注册用户的真实信息。这一服务被指责为有悖于Chinaren网站的保护隐私声明,也出现了冒充校友诈骗案件,搜人功能告以终止。


  然而大数据带来的商业诱惑一直撩拨着巨头公司,尤其是那些拥有社交关系资产的公司。用户数据的使用边界也常常被模糊化,以寻求更具商业前景的数据资产盘活方式。


  社交化或者实名社交成为一些大数据公司的标配。Google+体现了Google整合不同产品信息库,建立社交关系链的意图,而基于关系和兴趣分组可以进行更为精准的广告推送和企业营销活动。在Google Circles看来,新的算法系统上线之后,将促进Google+好友和品牌专页之间的交流。


  激进的QQ圈子暗示了一个问题,即使是拥有海量社交数据资产的腾讯,也急需寻找除虚拟物品和游戏之外的营收爆发点。3月份,腾讯2011Q4财报显示,2011年,腾讯有56%的营收来自游戏。按照互联网公司的“诺威格定律”,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建立在真实社交关系基础上的精准广告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新的现金牛吗?


  目前为止,尚且无法排除QQ圈子以退为进的战略可能——对用户心理承受程度和隐私边界的试探难以停止,这几乎是所有大数据公司都要面临的诱惑。


  圈子:映射与逆袭


  QQ圈子的高调推出,进一步拉开了实名社交圈子化的序幕。根据不同算法所进行的分圈与分组,成为拥有社交资产的大数据公司竞争的关键词。


  去年9月,Katango正式被Google收购,并加入Google+团队。Katango去年7月份曾发布过一款iPhone应用,借助这款应用,Facebook可以实现好友自动分组,而此前用户分组需要进行繁杂的手动操作。几乎同一时间,Facebook推出Smart Lists,自己解决了好友自动分组的问题。


  之所以收购Katango,是因为Google正在力推一个类似于Facebook好友列表的“圈子(Circles)”服务。Katango的技术和团队为Google Circles增加了之前没有的自动分组功能。这一收购正在显现成效——Google+的Circles页面即将改版,方便用户按分类查找好友。同时还改进了各个圈子的样式,即便在小屏幕上也可以正确的显示并操作。


  在那些有条件开始大数据生意的公司中,各种圈子正在加速流行。3月底,淘宝网推出正处于测试阶段的兴趣图谱网站圈子(quanzi.taobao.com),分为热门、母婴、美容、家居、美食、宠物、数码、旅行、服饰、户外、汽车等类别。


  在关系链匹配精准程度上QQ圈子比Google+等其他缺乏社交基因的公司更强大。不过QQ圈子与Google Circles在好友关系管理的理念却背道而驰。


  QQ圈子将用户的所有关系网络全都集成在一起,并提取了用户的分组数据,自动为用户提供分组,这意味着,有些只愿意让同学或朋友看到的信息或动态,也会被分享给亲友或者不愿意打交道的非QQ好友。


  Google+则早就看到人们在使用Facebook等社交网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们“不只拥有一组好友”。保罗·亚当斯(Paul Adams)是前谷歌用户体验研究员,他曾制作了一组名为《社交网络的现实生活》(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的幻灯片。保罗·亚当斯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有四到六组不同的好友,每组好友人数少于10人,其他的“朋友”则是偶尔联系。大学好友不必和工作好友混在一起,也不能和家庭成员相互掺杂。这代表了实名社交圈子化的一种思路:互联网社交应当遵循人们现实社会网络的法则,前者是后者的映射。


  “人们都拥有多重身份,”亚当斯说,“一份个人资料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生活。在面对不同的受众时,人们往往有不同表现。”如果把所有好友归于同一个群组,也许大学好友会发布一些不适合被同事看到的内容。这份报告被认为直指Facebook用户所面临的风险。亚当斯的报告出版后,Facebook加速了Groups产品的研发,5个月后,Facebook干脆把亚当斯挖了过去。


  对于亚当斯的言论,谷歌声明并不代表公司行为。不过此后, Google+尝试了亚当斯所说的这一理念。亚当斯曾对谷歌的聊天功能提出批评,称这一功能同样将所有的联系人归于同一个组。而去年7月份,Google+开始试图将人们分置于不同的圈子中。Google+的“圈子”功能主要用于对用户进行分组,其默认圈子包括:家人、朋友、认识的人,关注对象,这也是人们社交网络的常见初步分类,人们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定制分组,比如基于血缘(亲人)、地缘(比如同乡)、业缘(前同事或现任同事)、学缘(比如同学)或兴趣来分类。


  亚当斯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学依据。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的角色扮演理论在社会学界影响深远。角色扮演理论认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在米德看来,角色扮演能力包括: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这一能力在“社会过程之中、在社会互动的经验母体之中产生和发展”。


  当实名社交成为人们实际社交关系的网络映射,人们也会在不同的圈子里表现不同的行为规范。比如一个异性恋者可能有几个同性恋朋友,但并不适合让他们的动态显示在自己的亲友圈子里。


  这也是QQ圈子饱受诟病的原因。“确实可怕。”台湾格林文化咕噜熊顾问顾云对QQ圈子的强大感到震惊,“像我这样完全把QQ当办公工具,留的全是假信息的人都能准确挖出我近十年的职场履历,仅瑞丽一组就帮我归集了91人(而事实我平常在QQ上有过联络的不超过10人)”


  与成为现实生活的映射不同,QQ圈子似乎有意发起互联网社交向线下社交的逆袭。QQ圈子产品团队认为,这款产品试图帮人们“摆脱顿巴数的魔咒”。很多社会群体的平均大小是150,这个数也被称为顿巴数(Dunbar Number)。Dunbar等人指出,每年人们会遗忘大约15%的好友,而旧时的密友也会从我们社交圈的中心,慢慢地退到圈子的边缘,甚至最终消失。


  在尝试几种不同的分圈算法之后,QQ圈子确定了一种名为“找朋友”的算法,只使用QQ号码之间是否为好友这一数据。然后QQ圈子把人们可能认识的人全都搅和在一起。


  这种将好友关系一锅炖了的方式,沿袭了腾讯“朋友”的做法,而后者目前还算不上一款足够成功的产品。“有人不喜欢腾讯朋友,也是因为腾讯朋友帮用户把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原工作单位的同事等等,全都挖掘了出来。”著名独立IT评论人洪波认为,“结果是互不相容的小圈子合并成了一个大圈子,导致用户互动意愿降低,甚至产生尴尬。”


  通吃各种关系链的冲动在实名社交中一直存在,不过也许到了该做减法的时候,真正智能的圈子需要提供各自的活动场景。


  无论是映射还是逆袭,人们的社交关系都不可能最终由算法本身来定义。产品经理主宰的世界不是惊悚与否的问题,而是机器能否彻底读懂人类需求的疑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425.html

更多阅读

使用神奇拖把的方便之处 妙洁神奇拖把

使用神奇拖把的方便之处——简介神奇拖把现在已经在网上的点击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好评也是越来越高,不过神奇拖把究竟有什么优点让人们对它如此追捧,神奇拖把真的有那么好吗?为了解决人们对于神奇拖把的疑惑,我上网查资料,总结了神奇拖把的

可爱的小指猴 指猴吃虫子的视频

猴子与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在世界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猴子的智力仅次于人类。猴子机智灵敏,顽皮滑稽,模仿能力极强,是马戏团演员和耍猴人最中意的伙伴。如经过训练,猴子还会帮助人们做许多简单的工作,例如开关电灯.开冰箱取饮料.用调羹给病

声明:《指猴的可怕之处 可怕的圈子》为网友朦胧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