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企业的培训中,学员们特别喜欢听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所以,不免要讲些传统的故事来激发学员的理解与兴趣。然而,喜欢听故事的却也不限于中国传统的,全球的历史其实学员都感兴趣。如果把喜欢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或者是某些名言拿来就等同于管理原则的话,甚至得出中国传统核心文化价值观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复兴”,会成为企业管理的主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那就是对管理最大的误导了。
我们看待一个思想或思维方式的本质,不能以大多数文化都倡导的基本做人原则来看待。比如你说“仁”好不好,“礼”好不好,“孝”好不好?当然好,然而既便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世界三大宗教之之一:基督教倡导“两爱”——一是爱上帝,二是爱人如已,而佛教更是倡导“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甚至将爱扩展到了动物界,可算是最早的生态保护主义了。尽管这三种“爱”本质大不一样,但对于广大企业年轻员工而言,特别是在物质条件丰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而言,又如何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差别呢?
我曾与一会咨询界朋友聊天,聊了我对传统国学的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后,他大吃一惊,认为我颠覆了他的对企业管理的思维。而我也大吃一惊的是,我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仅有的批判性教育,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毫不怀疑的追求,似乎到了现在也被颠覆或者完全淡漠了。也许是娱乐性电视给予了我们历史太多的辉煌。年轻人在“辫子阿哥与民间格格”的梦想中构建自己的浪漫的历史画面。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一部电影把长辫子军写得很正义,而把农导军变成了匪徒时,实在是让人想了好久想不通。
对历史的误读,即来源信息不对称,也来源过多的戏说。自然,兴起一股对历史文化传统追搠之风当然对于弥补当代人精神的空白是有好处的。但是,当这股思潮习卷企业时,我们不得不为之担忧——究竟是精神鸦片还是精神食粮,也有人说,“去是糟粕,取其精华”。说这话简直就象一个圣人一样,为什么呢,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谁又能说得清这里面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呢?而大凡是精华的东西,总是要人“修身养性”,戒这戒那的。孔子说的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种要求少有人能做到,而我们大多歌颂的那些英雄,却反其道而行之。既便真的是做到了,恐怕大的丢了江山,如朱允文,刘禅、扶苏之类的,小的也会碌碌无为。
在传统的为人处世的思想教化,恐怕对于青年人最大的毒害就是为进取精神和原则的丧失了。在儒家中庸思想的教导下,一切认真的信仰与原则都会成为不成熟的笑柄。比如:最近的影片“集结号”,虽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我想看得懂的年轻人微乎其微。就“中庸”中“执其两端”的思维而言,老谷显然不是一个“君子”。而应该算得上“不识时务”。然电影中是可以倡导的英雄,但在现实中往往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在管理中,要求人成熟就成识别和提拔人才的基本前提。
什么是成熟呢,着先就是少年老成。怎样才能少年老成呢。那首先就是做事不可太认真。什么事万不可认真,一认真人就不成熟了。所以现在企业面临着的予盾困境是:一方面希望有工作认真负责的员工。一方面以社会或企业试图以“中庸”的思维来培养工作认真负责的职业人,这种愿望与实践的错位,也算得上一个中国式的玩笑。
鲁迅说过:“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到一起,倒霉是必然的”。所以,不认真的企业遇到认真的企业,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然传统“不认真”的精神,怎么可能造就认真的企业呢?
最近一次培训,企业一位学员问我:“竞争对手是那么大的企业,采取的策略一定是有道理的。”我只能告诉他:“恰恰是大企业才容易犯越低级的错误。诸如方正卖饮料,五粮液卖葡萄酒,汽车公司生产矿泉水在中国算不得什么新闻”。
认真的背后更为严重的是,庸俗实用的人生价值观。有人想以传统儒学的思想来振奋国人的精神,这有点象吃鸦片。能提神一阵子,我敢保证,不会有几个人真把四书五经奉为处世的原则的。为什么呢?因为儒学本来就是一个缺乏原则的东西。怎么可能教会年轻人积极的人生观呢?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即使是儒学最发达的宋代,其民间主体的精神状况也是萎靡不振的。
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如果以一种不进取的思维来教育其员工,总是“知足常乐”、“无欲则刚”什么的。那么这个企业如何有创新力的竞争力呢?
就精神的消极影响力而言,在企业中明显反映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与市场供应的市场的需要错位。国学最能培养两种人,一种是无欲无求的安于现实者,一种是圆滑世故的投机者,也许有人认为在企业中第一种是适合做员工,第二种适合做经理。然而,据我咨询的经验,没有一个企业家喜欢这两种人,既便偶尔留一二个这样的人在身边,他也不希望全公司都是这样的。
时下,企业的培训中,国学大行其道,但我建议企业还是先有鉴别力再参加学国学培训。否则,以农业社会的思想来管理现代工业企业。那么我们企业也可能重蹈“北洋舰队”的覆覆辙的。不过,就现实而言,我相信这种担心是忌人忧天了。因为,没有几个企业家会真放着钱不赚,而去“重义轻利”的,而且传统儒学总是瞧不起商人的。尽管在中国历史中,商人总希望进入儒学的正殿,但从来没有成功过。我相信现在和将来也难。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