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科特勒最近把一个案例引入他的新版教材,这个案例的主角是戴夫·卡罗尔,他在乘坐联合航空从加拿大去美国加州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吉他被行李员像“扔链球”一样装卸、导致损坏。为表达不满,他创作歌曲《联航损坏了吉他》并上传至互联网。短短几天内,这段歌唱视频的点击率超过60万次,它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让航空公司不得不低头认错。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们将情境复盘,联合航空应该怎么办?公开低头认错吗?那就是传统危机公关的思维。联合航空应该让自己的支持组群去做辩护者,让两个端口消费者之间去对话,同时也可以即时组织一个歌曲,嵌入损坏过程并进行幽默地道歉,以此去回复那些不满的消费者,让整个回应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要引导自己的拥护族群说话、表达。这个时候,CRM要变成MRC(managing real-time customer),时时的互动非常重要。 要从CRM转到MRC,服务文化的建立非常重要。MRC应该是一个倒三角的结构,需要企业去更新自己的文化。两年前有本书叫《海星型组织》,大家当时还不是很能接受。讲的就是企业的组织要像海星一样,切断任何一个触角都可以活下去,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应对危机,灵活反应。 这里引出很重要的一点,传统营销向社会化营销的转型关键是营销角色的转变——从“影响消费者”到“帮助消费者表达”,由“品牌主体创造内容”(Brand generated content)到“客户创造内容”(Users generated content),我上半年去很多企业中调研,看他们怎么做,结果他们做社会化媒体就变成了做微博,做微博就变成了每天固定发贴,起不到半点效果。必须得说,“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营销”。社会化时代营销战略应该从头到脚都贯穿“让客户创造与表达”的思维。我们拿今年上半年碰到巨大营销问题的某著名互联网服装公司来说,社交媒体时代他们应该怎么转型?我认为完全可以开发出一个简单的App软件,让消费者可以自己用这个简单的软件设计T-shirt,然后设计完后放在自己的微博上去show,至于衣服的定价方面则可以这样设计——假设如果自己设计完出品可能要卖到200元/件,而卖得越多,则自购的价格可能越便宜,当可以卖到50件的时候,这件T-shirt可能只要29元。这个时候,那个设计的消费者就可能不断发动周边的朋友去买自己设计的T-shirt,客户又变成了你的“渠道”,而且由于这件衣服是消费者参与的设计,那他会有高度的品牌忠诚和宣传效应,并主动通过社交媒体放大。 上面我说的是一个典型的用社交媒体做营销的方法。我一直以来有个比方——传统营销与社交媒体营销的区别就好比是巴黎两座著名博物馆的作品,传统营销好比是“卢浮宫”里面的西方古典画作,此作品全部由艺术家完成,观赏者只需去欣赏与理解;而社交媒体营销要做到的效果好比是“蓬皮杜”里的现代、后现代艺术,一眼看去看不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然而作者和观察者两者一起完成了艺术本身的意义,所以有人说后现代艺术就是一部需要观赏者一起完成的艺术。社交媒体营销就是这样,你需要企业和消费者一起来完成这个营销过程,缺一个维度,它就不是好的作品,不是好的营销。
![从沁阳到开封拼车 从CRM到MRC](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8192634098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