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人把石家庄称为全国最大的村庄,这其实是玩笑,并无诋毁石家庄的意思。因为连小学生都知道,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是一个有着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不是一个村庄。可是,偏偏就有河北省政协委员认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石家庄的名字与当今社会发展、省会地位和人民需要已不相称,需要改成一个更加响亮、能承载省会文明和人文素养且耐人寻味的名字。
石家庄的名字不响亮吗?石家庄的名字无法承载河北省的文明和人文素养吗?显然都不是,我以为,建议给石家庄改名的人,其实是嫌“石家庄”的名字土。
我是河北人,一直觉得河北家乡的某些人对变更地名颇感兴趣。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加深外地人对本地的印象,中国各地曾兴起过一阵改地名之风,在那阵风里,多数改名的地方是恢复具有历史意味的旧称,变“县”为“州”,绝少大的变动,但在我的老家河北省完县,一下就变了个彻底。要知道,河北省完县是金代设置的完州,以“山川完美、坚固”之意得名,但在1993年,因有外商认为完县的“完”是完蛋的“完”,于是更名为顺平县,说是要取其“顺”字的吉利之意。
从字面上理解,“顺平”确实比“完县”吉利。同样是从字面上理解,如果按建议者的建议,将石家庄更名为“冀都”或“西柏坡市”或“北宁市”,也确实显得雅致了许多。但是,一个改了名字的地方也许会因此失去文化的脉络,这又是多大的损失?
地名文化包含了人类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经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领域相联系。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忽视对反映古城历史风貌的古老地名的保护,致使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地名变更或消失。同样,石家庄虽非历史文化名城,却是随着现代铁路发展而由商业勃兴而至的城市,不仅具有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独特标本符号意义,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缩影。因此,建议主张给石家庄改名的建议者,还是多了解一些家乡的历史文化,不要附庸风雅。
一个地方要提升城市气质、综合实力和人文素养,首先要在主观上提高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客气的说,每每当一些走出河北的河北人针对家乡在意识方面的落后而善意提出建议时,多会遭到家乡人的否定,甚至被认为是看不起自己的家乡。反过来,在近乎唯心或迷信地更改地名方面,河北人却好像比较超前。
事实上,回看那些改了名字的地方,其经济、文化发展的速度如何,几乎都跟改名没多大关系。更感叹我的老家,没改名的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改成顺平的完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那狗屁外商的一句话,怎么就能颠覆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县名?
地名也是文化遗产。如同翠花是翠花,蒙娜丽莎是蒙娜丽莎的道理,就算是把“翠花”改名为蒙娜丽莎,那上来的也还是酸菜。怕只怕我们自己不认同自己的文化,偏要喊:蒙娜丽莎,上酸菜!
——哇呀呀,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