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沙姆的“神秘气泡”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

  你注意过一群鸟,是怎样站在一棵大树上的吗?它们不是集中站在一根树枝上,而是分散地站在整个树的不同树杈上。你去饭馆吃饭,如果里面已经有些人了,你会和他们靠得很近吗?很少有人这样,我都是坐在尽可能舒服,可以看到风景,并远离别人的位置上。这些我们都习以为常,不这样反而很奇怪了。

  20 世纪60 年代,心理学家沙姆却做了个有心人。他进行了大量实验,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 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 沙姆就进去坐在他或她旁边,测试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实验进行了整整80 个人次。结果证明, 在只有两位读者的阅览室里, 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沙姆坐在他们身边后, 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 大多数人默默地,走到别处坐下, 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他认为,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着一个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气泡”随身体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在心理上,个人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这个“神秘气泡”的大小,受到个人特点、社会习惯、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

  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拉开与大臣们的距离,大臣们则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背朝外出,这些都体现了皇权,可见皇帝的“气泡”有多大。有人在开会时,不敢坐在老总身边,是为了避免侵犯老总的“气泡”,而他忘了,如果你经常坐在老总身边,时间长了,老总就把你包含在他的“气泡”里,你就成了他的自己人,他的心腹。

  因此讲师在准备教室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不能让学员在很多椅子的教室,随便坐,而是要做到有多少个人,就只有多少把椅子,不给学员挑位置的权利。并且每个人都有名位牌,学员是没有选择的,这样可以尽量消除“神秘气泡”的影响。否则在一个有100个座位的教室,来了三十个学员,会坐得稀稀拉拉,没有上课的气氛。等他坐在了那个位置上,你让他站起来,坐回到小组的座位上,那就难了,甚至是不可能的。并在安排小组座位时,尽量让桌子小些,学员之间挨得近些,让学员互相进入彼此的气泡,为学员充分交流打下基础。详细操作办法可以看郝志强写的《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培训现场的“社交恐惧”》。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此研究,提出了四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沙姆的“神秘气泡”

  首先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的最小间隔,即"亲密无间",范围在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气息。其远范围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间,可能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亲密友好。

  在培训中,当学员有问题时,讲师要走过去,主动距离他很近,这样可以更和谐地处理问题。如果讲师在处理学员问题时,和学员保持远距离,那你们两个看上去象陌生人,这对讲师处理学员的问题不利。而且在培训现场,讲师是可以走动的,学员是不可以走动的,于是讲师主动对提问题的学员,表示亲密,学员即便感到不舒服,也说不出什么。更何况讲师已经对他表示了亲密,他作为学员也会给讲师面子,除非讲师的课太差了。  

  其次是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范围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早上上课前,一般来说讲师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现场,此时如果有学员已经先到,讲师可以问候一下,并和个别“面善”的学员,沟通一下企业情况和课程内容,于是讲师和学员的距离就拉近了很多。课间有学员和讲师交流,讲师也可以使用这一距离。

  第三是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一种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管理者常用宽大的办公桌,将来访者放在对面,与来访者保持距离,保持谈判的主动。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要隔张桌子,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来说,讲师上课时是站着的,但讲师不可距离学员太远,否则学员象是观众,而不是培训的参与者,也不能距离学员太近,否则讲师的口水和动作,会干扰前排学员的学习。因此第一个小组的第一个学员,距离讲师的距离,最好不超过也不小于这个社交距离。

  第四是公众距离,范围为3.7~7.6米。这个距离几乎能容纳一切人,完全可以对处于这个空间之外的人,视而不见或不予交往。所以培训时,讲师要走下去,关注后排的学员。参加培训的学员人数不能太多,最多两个扇面,总共5-6个小组,一个小组7个人以下,总共35人左右,此时的培训效果是最好的。

  以上分析只是给讲师作为参考,在培训教室,讲师不是随便站的,而要看你在讲课,在处理学员的问题,还是在课间休息,要注意你和学员不同距离,给学员的心理感受,从而达到授课目的。

  郝志强:著名专业培训讲师。业务员出身,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培训客户:深圳天音通信、中兴通讯、深圳华为技术、上海蜂星通信、厦门夏新电子、南京史密斯热水器、顺德美的集团、上海西蒙电器、顺德康宝电器、广东华润涂料、苏州立邦制漆、深圳长澳医药、珠海威尔医疗器械、北京金六福酒业、福建恒安集团、广州三雄灯饰、江苏韩泰轮胎、东风柳州汽车、苏州明基电通、福州移动、广西移动、保定移动、广州移动、珠海移动、东莞移动、韶关移动等公司。MSN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郝志强培训网:http://www.consultroom.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4505.html

更多阅读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九:巴利的“旁观者效应”》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你听说过“见死不救”的事情吗?几百个人围观一个落水者,没有人报警,更没有人下水救人,大家只是旁观,或许还有人评论落水者。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也发生过类似事情。  1964年3月,在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八:纽科姆“人际关系的相似”》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上大学时,你和谁的关系更好,是和室友,还是和同班的其他同学,或者是系里的同学,更或者是老乡?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于1961年,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次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七:拉塔纳“社会影响理论”》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你见到十年没见的大学同学,你和他谈起你们当年,在大学的趣事,你紧张吗?大多数人会说,我不紧张,他又不是我的领导,我们又不是象政客一样,谈论的是国家大事,为什么要紧张?那公司现在有一批优秀员工,准备提升为预备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六: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头脑风暴法,现在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方法了,在企业管理中,咨询项目中,讲师授课中,被广泛使用。这个方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它通过小型会议方式,让与会者在畅所欲言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六: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头脑风暴法,现在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方法了,在企业管理中,咨询项目中,讲师授课中,被广泛使用。这个方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它通过小型会议方式,让与会者在畅所欲言

声明:《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沙姆的“神秘气泡”》为网友敷衍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