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吉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用30年时间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经济跃进。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自1970年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开放的贸易导致了全球分工合作的深化,产业链被一再分解重整,而信息化和外包的普及则促进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变得模块化、平台化和标准化,全球产业就此得以重新布局。而中国生逢其时地改革开放则帮助中国企业抓住了这一历史契机,众多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巨大机会,凭借成本优势杀入国际市场,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积蓄已久的生产力。正是因为如此,更多的制造环节被放到中国,更多的技术和资本也被带向中国,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无国界世界里举足轻重的一员。
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中国的成绩。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劳动力及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汇率、环保、贸易保护等尖锐矛盾凸显。中国面对的困境是:固有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新的商业规则,中国是否还能笑到最后?对于那些了解中国问题并关心其未来的人们而言,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曾经令中国辉煌一时、令其他国家和地区刮目相看的制造业,其出路应该在哪里?发展路径如何?那些一度令中国人骄傲和期待的民族企业如华为、联想、海尔等能否真正成为世界级企业?或者说,中国究竟会在什么行业、什么时候并以什么方式诞生世界级企业?
上述疑问其实都可以被化约为一个问题:曾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时惯用的“撒手锏”(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制造、规模效应等生产优势)是否依然有效?如果不是,那又该以什么策略应对?
这正是《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试图回答的问题。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成本创新”概念,把解决方案仍旧依附在成本上。按照作者的说法,成本创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企业通过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低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二,企业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方法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创新,从而带来性价比的大幅提升,创造全球竞争优势。“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这句话可以作为对成本创新战略最精要的诠释。
听起来非常棒,不是吗?仅仅一个简单的成本创新概念,却融合了创新、成本、技术、营销等诸多战略的优点,它的出现无不在表露一种雄心和姿态,面对众多国际级玩家,中国企业将坚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提供更新、更好、更具品质的各种产品,从传统的到高科技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这里,价格战不再只是低层级的竞争态势,它很实在,也很具杀伤力。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任何一个消费者而言,价廉物美永远是不变的标准。“提供给全球消费者的经济价值方程式已经被中国竞争者以成本创新的方式改写。被中国制造宠坏了的全球消费者把性价比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就是说,过去中国低价格战略已彻底颠覆了全球竞争格局,中国企业曾经一度是这种被改变后的规则的受益者和制定者。对于这样的既得利益和先天优势,中国企业没必要放弃,化主动为被动地选择别的路径。中国企业应当继续实施价格战略,加快成本创新,这并非凭空设想,而是由中国国情和现状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局限和积累的不足,中国要在原创、前沿的基础研究发明方面有质的突破还需要时间的积累。正如作者所说:“自主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核心问题是在我们自己的资源、能力都非常有限,跨国公司又很强大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创新道路,才是真正有效的?中国未来十年创新的基本指导思路应该是‘成本创新’,因为这是穷人的创新之道。”中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所以它的比较优势往往不是前沿、高科技的那套东西,而是在成本和性价比上做文章。就像书中提到的几家标杆公司,如海尔、比亚迪、华为、中集等,无一例外地利用流程创新和技术升级来降低成本,从而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行业领袖。仅从这一点来看,成本创新不仅从理论上可能,而且在实践中可行,它并不是如人们之前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矛盾——在商业世界里,大部分人习惯于将提供功能更多、复杂度更高的产品与创新联系起来。
当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颠覆性创新”概念,意指打破现有的规则和模式,能够推翻现有的势力平衡,从而推动事物变革性发展。本书的作者沿用“颠覆性创新”理念,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成本创新”这一穷人的创新解决方案。该理论的意义在于,给那些深陷价格战泥潭而难以自拔的中国制造业以启迪和自信,只要有效利用技术化手段,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赚取更大的价值溢价,并不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所揭示的正是全球化时代、扁平世界下所有中国企业共同的光荣与梦想:龙,必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