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不仅是宏观因素,而且包括微观层面,都存在着许多变数,特别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严重影响到目前的中国汽车生产厂商、经销商、供应商以及消费者。
虽然众多的市场预测2008年汽车产量有望达到1000万辆,但是中国市场总体需求增长速度会略有下降,如果严重的话,不排除2004年的市场低潮再次出现。
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汽车价格会上涨,因为石油价格在涨,包括铁矿石在内的原材料价格在涨,工人的工资在涨,这一切都会迫使生产厂商提高销售价格以缓解成本压力。
但是,这仅仅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
石油价格上涨不仅仅造成了整车市场价格提高的压力,同时也对消费市场的信心打击颇大。用车成本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于购买汽车持谨慎态度,甚至放弃购车计划。
同时,中国通货膨胀因素导致居民收入有下降趋势,实际购买力降低,对价格的敏感度增加,这也是导致消费市场出现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2008年股市的震荡,导致居民财富效应呈现负面影响,刺激消费的因素在减弱,汽车的消费自然也在影响之列。
面对汽车消费市场这样的困难,谁第一个涨价来弥补上升的成本因素呢?
对于合资以及外资企业来说,他们的利润空间尽管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仍然存在。成本的上升并不会让他们感觉到特别难受的压力。
而本土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即使在2007年市场表现好的年景,其利润空间都一再缩窄,在2008年增加更多负面因素后,其困难可想而知。
因此,合资企业并没有一定涨价的冲动,相反,倒是本土企业最希望市场价格整体上升。
然而,在中外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价格因素仍然是本土企业与合资、外资竞争的最重要手段,放弃了这一手段,等于放弃了最大的优势。
因此,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氛围中,不会有企业第一个提出涨价,这样其他的企业只要不降价,市场竞争格局,想都能够想到会如何变化。
其实,降价趋势的延续并不是某些企业困难的根本原因。相反,目前市场因素的影响,正是中国本土企业实现自强改革的重要时机。
因为,本土企业的弱势并不完全在于技术的原因,更多的还在于管理。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成本控制是比较初级的市场竞争手段,其实不然。
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企业,成本控制一直都是一个企业决胜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宏观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发生负面变化的时候更加如此。
日本的著名学者藤本隆宏在他的著作《能力构筑竞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日本汽车企业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就在于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控制,特别是丰田的TPS。
丰田的TPS,对于世界汽车行业来讲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大多数的汽车企业都把它作为圣典去研究,去学习,比如,通用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够破解其中的奥秘,而保时捷的总裁文德林.魏德金更是把丰田人请到自己的工厂去实施丰田生产方式,中国的许多企业也在学习丰田的生产成本控制方法,但是不管怎样,丰田的精神实质并没有被学去,因为这种TPS的东西,是一种表现形式不断变化,而内涵则依赖丰田以及日本的文化而成,几乎只有在丰田才有,或者大而化之,在日本企业才有。
中西方的企业则学习到的是形式,却不能学习到重要的内涵和精神。
而决定利润率水平的,成本的控制则尤为重要。
(新浪汽车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