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Fans每次制造的苹果泡沫,
都会成为乔布斯在商业上的谈
判砝码。
传说中的“There’s something in the air”,在被史蒂夫·乔布斯从信封中抽出的刹那,Macworld会场立即达到了癫狂的顶点。那件“漂浮”在空气中的超薄超轻的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但在这场“Air旋风”中,乔布斯正在冷静地观察着狂热背后的“Big thing”。
引领新市场
Macbook Air的出现,让SSD(固态存储技术)瞬间火爆起来。相比以往的Macbook,Macbook Air最大的亮点便是采用了SSD硬盘。它在安静、省电、安全和快速吞吐数据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硬盘,更接近“无所不在的计算”时代对终端设备的需要。
可以肯定地说,SSD硬盘会成为下一代Macbook的推荐配置(这一系列产品已经成为苹果笔记本电脑的唯一产品系,iBook和PowerBook都不再开发),这意味着苹果已经将这一硬盘方案作为一个大众市场的趋势,并准备迎接它的引爆点。
尽管许多消费者依然认为苹果是生产昂贵而小众的数码产品的公司,但主流厂商都已经开始关注苹果公司的动向,甚至经常视其为某种技术开始普及的风向标。
过去两年中,其他主流厂商也有在SSD硬盘上布局。2006年年初,三星公司开发出32GB NAND硬盘,同时宣布与索尼都在亚洲推出配备这种硬盘的笔记本电脑。东芝和联想等厂商也表达了将闪存硬盘集成到笔记本电脑中的意愿。 2006年夏季,三星公司曾宣布将在微软发布Windows Vista时推出一款这样的混合硬盘。同年,英特尔公司也推出了代号为“Robson”的闪存缓存技术,利用主板上的闪存缓存来加快基于磁盘的数据传输速度,以便提供更快的硬盘吞吐量。微软也没有忽视SSD,Windows Vista的新特性ReadyDrive就是为此开发的。
主流PC厂商宣传许多时日的SSD硬盘将随着苹果生态系统的加入出现真正的规模化成本下降的拐点。2007年下半年以来,8G容量以下的闪存价格已经大幅跳水。中关村PC零配件1G内存条的价格去年上半年是400元左右,而现在两条1G的内存条价格降至250元,老板可能会推荐你买一个已经降到300元左右的2G内存,理由是这样你电脑的两个插槽可以扩展成4G的内存。可以说这种降价趋势一直延伸到8G,未来肯定会进一步蔓延。
泡沫溢价与成本曲线
拥有任何公司都不可比拟的Fans的支持,以及利用传媒造势和口碑传播营造的泡沫,苹果事实上已经得以在这些泡沫的光环中得到溢价,成为其和供应商、合作伙伴谈判的筹码,并借此优势来改变其成本曲线。
在iPhone发布后不久,乔布斯曾怒斥为iPhone提供无线装置的Cingular公司高管,说他们不过是做“孔板”的,不要见到iPhone的成功就狂妄自大,“你们对于Web经济和娱乐产业的理解还差得远呢”。这次训斥被当时的华尔街日报冠以“侮辱”这个词来形容。
这种压制不仅是口头的,更实质的体现在技术和商业运作行为上,包括合作者在技术开发上要完全遵从与苹果的协议──协议完全是乔布斯定的;无论是机身外壳还是内部软件都不能出现Cingular字样,Cingular只有三位高管有幸在iPhone发布前目睹了样品,这一切换来的是Cingular能够在北美市场参与iPhone的市场推广,从iPhone的销售中分得一杯羹。乔布斯已经将苹果渲染成了一个大众IT产品市场的“沃尔玛”形象,在他缔造的生态系统中,苹果公司是左右一切的“盖亚”之神。
这种通过大众传媒和狂热Fans营造出来的生态环境,使得合作者认为跟定苹果就等于接入了主流的大众消费电子市场。而且乔布斯不断证明他产品思路的正确,实现了高增长,这给合作者的诱惑可能是无法抗拒的。但是进入了乔布斯的生态系统就像进入了沃尔玛的采购体系,市场庞大,订单源源不断,但是利润却永远以更快速度摊薄,最高的利润点位牢牢掌握在乔布斯这位“盖亚”的手中。
抛开技术等具体问题,苹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公众赋予的永远超过预期的品牌价值,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生态系统中制造一些有溢价作用的泡沫,比如苹果可以利用消费者狂热的订单预期,以“要挟”供应商做出让步,继而加速其成本曲线的下降,让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轻”泡沫来改变实实在在的“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