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中我欣赏与喜欢的很多,但是头一号佩服的是张謇。张謇是清朝的末代状元,他出身寒门,曾做人养子,寒窗多年,在西太后60岁生日那年考得60名,被西太后点为恩科状元。张謇之为我佩服,寒门苦学是其一;做状元后不入仕,而有实业救国之心,最早开办官助民办的企业,此为二;以一介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所办产业领域广大,且能广吸资本,所实施的股份公司管理模式即以今天论也不在人后,此为三;为发展实业考虑,而以民间之力大规模移民开垦,营造社区,一举改变中国依赖美棉历史,开中国棉花大国与纺织大国的先河,并围绕纺织业与棉花种植需要而发展交通物流、金融地产等基础产业,此为四;为保证产业发展与社区发展并举,民智发达,兴教育、兴科技、兴示范、兴民兵、兴博物、兴研究、兴水利、兴戏剧,此为五;为保证国际竞争力,出洋考察,鼓励中国人才以西方为竞争对象,能用西方技术、管理方法、教育模式,甚至长期聘用多名外国工程师,此为六;能有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思想,帮助苏绣走上工艺标准化路线,此为七;思想进步,推崇改革,鼓励工商,是务实进取的政治家,此为八。在中国近代人物中,以思想之新、涉及范围之广、创造的第一之多(24样中国第一的尝试,如第一个幼儿园、第一个近代化课堂、第一个师范学院、第一个医学院、第一个水利学院、第一个博物馆、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近代医院等)均无人出其右者。仅看他办的大生纱厂档案之齐全,足为今天很多公司的楷模。
张謇先生是在一个社会条件极其不具备的环境下,兴办诸多事业,得到当局支持是一方面,但与其远见、行动勇气与开放的学习态度更加密切。他在考察日本的时候,手量日本教室房间面积、门窗设计与课桌椅的尺寸,连日本人对一个清国大臣那么细致的做法都深感佩服,是他回来后提倡一反似塾课堂的设计,而有了在受光面积、教室大小与桌椅板凳高度更方面均更合理的新型教室。历史上京剧名家梅兰芳与欧阳予倩,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是张謇启发他们要互相学习,资助他们在各自的地盘上表演而破门户之见,更劝导梅兰芳不仅以在中国出息为满足而要有国际视角,资助梅赴美演出,今天在他老家的南通还遗有他与梅欧二位沟通的梅欧阁。张謇先生办的事业也为当时的长三角民众提供了广大的新就业机会。我的父辈所在的教育机构、开垦移民,均与张謇先生的事业发展密切相关。
今天我常常听很多青年朋友说这个条件没有,那个是社会体制不好,如果我们观之张謇的行迹,实在是应该惭愧的。张謇在那个时代,居然能在知识、见识、行动视野上不后于今人,我们做后人的实在应当认真地学习。我有机会与张謇先生的嫡孙张绪武先生交好,也得以学习到不少张謇的信息,绪武先生创办了张謇研究会以期发扬光大老先生的事迹与思想。历史家们与小说家们写的张謇的书颇有一些,我建议大家至少有机会读之一二,必定可以受到不少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