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对名爵来说是一个品牌奠基年,特别是上南合并后,名爵品牌的系列产品已然成型,围绕着3系、5系、7系以及跑车系列的各个平台的产品将在奥运年全部推出,从无到有,从有到盛,名爵期冀一年之内在中国市场中站稳脚跟,可谓已经运筹帷幄。
名爵的产品系列自然使得人们会想起宝马,因为宝马公司同样使用的是3、5、7系列的产品区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当初宝马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也并购过英国的罗孚公司,并主导开发了罗孚的75系列产品,也就是现在的名爵7系。可以想象得出,宝马当时的董事会主席毕睿德,在备受公司内外责难的情况下,肯定是拼尽全力一博,75系列也许就是他倚重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宝马最终出售罗孚以及毕睿德出走,然而75系列中的宝马精髓仍然存在。
因此,此刻名爵以与宝马产品系列同样的区分方法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或许是无意插柳,但是倘能够因此借鉴学习宝马的产品精神,那么,具有英国贵族血统,拥有宝马质量精神,面对中国消费者的名爵,在中国市场中将拥有一席重要位置。
名爵产品推出从中高端车型7系开始,这在本土品牌中并不多见,而中高端消费者首要看重的因素并不是价格,而是性能与质量。
要想在市场走得更远,产品品质是关键。
1999年诞生的罗孚75,就包含了重要的宝马质量控制系统。在宝马看来,制造一款新车的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控制质量,甚至在研发阶段过程中的十几个关键检测点,都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尽管在更早的时候,本田不断完善的精神或多或少影响到罗孚,但是宝马精神的注入更加深刻。
如今,包括罗孚75在内的罗孚品牌已经幻化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名爵品牌,好的名字已经成功了一半,关键是在以后的产品质量控制中摒弃失败罗孚的因素,发挥出中国低成本的优势以及世界先进汽车生产厂商的质量控制优势,唯有此,才是品牌长久安身立命之本。
而在消费者看来,中国本土品牌的最大缺陷仍然在于质量,即使在这次的底特律车展,在一些外国媒体报道中,诟病最多的都是在于汽车的质量,他们甚至提到的一个问题只是在于汽车的缝隙不均匀这样的表面问题上。
中国汽车的优势在于外在的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但是内在的成本与质量控制均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踏实进行。比如,标准化管理。有些外资企业的人士讲,即使在早期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同样的零部件,国内通过CKD方式制造出来的产品与国外相比,就有一段距离。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本土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作为刚刚诞生的名爵品牌,拥有来自海外相互匹配的生产线设备硬件,这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向前走了关键的一步。而来自上汽方面的来自大众、通用合资生产的经验以及上南双方自己的探索则是关键的第二步,来自本田、宝马,甚至早期罗孚的经验与技术是第三步,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名爵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质量控制体系。
罗孚在欧洲之所以成为失败的案例,也是与其质量控制失控有关,当时罗孚公司股东变动频繁,国有资本也有进出,这都是罗孚产品质量失控的因素之一。
目前,上南合并大局已定,长期发展格局与既定目标基本成型,稳定的股权结构以及领导团队则是保证名爵质量乃至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切皆有可能,关键在人,管理团队尤为重要。
质量的内涵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的质量,也包括其售后服务质量。而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到今天有将近900万辆规模的时候,售后服务的质量更有甚于产品质量本身。
名爵汽车上市之初就制定了 36个月或6万公里(二者以先达到的限定为准)整车的质量担保期限,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名爵对其自身产品品质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