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黄酒行业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第五年。从2003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各项经济指标呈两位数增长,2007年黄酒行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又创新高,全国黄酒产量已达到230万千升,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6.6%(规模以上统计数据)……
“春天”在梦里?
“黄酒的春天已经到来、国酒发扬光大再现辉煌……”,昔日诸多的定位语还在耳边回荡。一直以来,对于黄酒这一国粹民族产业,业内外都基于了莫大关注和期望。就目前整个业态形式来看,虽然黄酒在相对持续稳定发展,但近两三年来所显现的问题依然突出——缺乏群体规模优势、缺乏真正意义上全国强势领导品牌、市场营销手段保守滞后……,种种也是造成 “黄酒三年高调”后的2007年却略显沉闷的背后原因。
当然前年已有黄酒要向啤酒学习推动资本并购、向白酒学习强化品牌营销、向葡萄酒学习培育市场、向洋酒学习开拓国际市场的声音。期望黄酒业以其他酒业为标杆进行全方位突破和超越。
但看着年终盘点中的白酒行业不断创效利好,强势涨价;看着葡萄酒越来越影响和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生活方式;看着啤酒连续5年世界产量第一位,成为中国最大消费量的酒种;黄酒却连在年底最黄金旺季期间,也尚无特别表现而逊色太多。这个传统的朝阳产业似乎有些“春暖乍寒”。
对此,笔者这里也并非是“刮寒风,泼冷水”。黄酒在如何做大做强市场,如何避免在与白酒、啤酒、葡萄酒竞争中被逐渐拉大差距,的确是值得我们冷静的再深省。
“春天”在眼中?
眼球经济的时代,人们消费往往随着潮流而改变。在时下“相信品牌的力量”面前,黄酒行业无论是在产品/品牌、企业、酒文化等传播上,仍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和人们逐步理性的认知要求。使黄酒落入“天下谁能识君”的尴尬境地。
在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像“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大气魄斥巨资在央视投放广告也是近两三年的事。而绝大多数的小企业不具备实力,无法展开跟随传播。以至黄酒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远未得到挖掘,也难以得到超越性、持续性的提升。到底什么是黄酒,黄酒究竟是什么口味,如何正确饮用黄酒等问题,我想全国老百姓没几个说得个明白,更别谈有事没事“煮酒论英雄”了。
连同市场的反映,虽然近两年“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几家绍兴黄酒骨干企业都在努力实现全国市场突围和扩张,但消费市场地域性依然严重,70%的市场仍集中在江浙沪。甚至在绍兴一带,几家“龙头”也是各偏占一偶,相持局部优势而无法逾越。至于海派黄酒更是守着眼里“十里洋场”的光景自娱自乐了。
在达不到整体效应的情形下,加上很多规模小、急功近利的企业在“点点星光”下,以次充好、相互压价,损害了大品牌大企业的传播热情,也制约了黄酒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春天”在嘴上?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道来黄酒发展的前景和优势,但为什么黄酒前行的步伐仍然蹒跚、缓慢。关于黄酒发展的报道和研究也有很多。大多数企业也深知道其中究竟和厉害,可做企业不比做理论,要实施操作起来没那么嘴巴上说得容易。
黄酒企业们不是没考虑过,只是一直如何在生存(销售)与发展(品牌运作)方面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消费群体过于狭窄,黄酒销量上不去;消费者认知不够,黄酒档次上不去。产品档次上去了,结果又皆以陈年数论酒品,消费者认知又糊涂了。为了卖酒而卖酒,结果是渠道买了帐消费者未必买单……结果是在“左右为难”之间为难了自己。
“和谐发展、做大蛋糕。”这是几位有责任感的黄酒企业家曾对笔者说过的相同一句感言。的确,面对很多共同利益与共性问题,黄酒企业之间应该有更多的相互尊重支持、交流协作、优势互补、理性竞争、协调发展、合作共赢。但事实上,在春天到来之前圈地运动(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也是目前大部份黄酒企业无法回避的主要市场策略。而且“扩大产能、练好内功”也成为各企业发展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只是这种各自集约资源,埋头奋斗的“效率”太慢、时间成本也太高。
究竟如何来降低黄酒发展的成本、提高黄酒发展的效益、优化黄酒发展环境;如何做大、做强、做优中国黄酒这块“蛋糕”,黄酒企业们的复兴强盛之路仍任重道远。
方刚,在行业中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曾在多个大型饮料,食品企业任职,10余年来从业代到区域经理,市场部总监。从实战入手,对快销品营销管理有独到见解,曾参加可乐、华龙、青岛啤酒等大型企业内训,是国内专业研究啤酒行业营销发展的专家。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QQ:78488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