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南方
珠三角历来不缺少关注,本来这是一个地域概念,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却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概念,成为一个财富神话,成为一个社会各阶层的热门话题。
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与市场开放过程中,“珠三角”扮演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角色。它向来属于前沿区域,一度是繁荣、先进、活跃的代名词,这里集中了一批经济发达程度堪称中国一流的大、中、小城市。在过去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数万港澳客商陆续到毗邻的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投资办厂,利用当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开展加工贸易,形成“前店后厂”、转口贸易的独特区域合作模式。珠三角曾为我们贡献过“顺德模式”、 “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创造过“深圳速度”、“珠海现象”,但如今的景象已非10年前可比,在长三角和京津唐高速飞奔的今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领风骚的珠三角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于是,有了“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呐喊,有了“顺德,你还能可怕多久?”的反思。近些年来,对珠三角的批判、反思之音不绝于耳,在2005年底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更是掀起了一股反思高潮。
是什么让当年风光无限的顺德人从可怕变成了害怕?是什么导致支撑东莞经济发展命脉的台商要撤走?是什么让当年“思路决定出路”的江门如今却要寻找“门”在哪里?又是什么让当年提出大战略差异化发展的惠州徘徊不前?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经济领袖”的地位被无情地剥夺了,随之而去的,还有珠三角当年创业的激情与勇气!
笔者长年行走在珠三角大地,更关注的不是作为成功者的珠三角的过去,而是它在今天和未来面对挑战时的解决之道,这是珠三角之于全国的价值所在。
正如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里所阐述的那样,每一个文明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历史时期,珠三角同样如此。在度过了最为辉煌和最引人瞩目的时期后,珠三角所要关注的是如何保持长盛不衰。
彼得·杜拉克在《杜拉克论管理》中指出,一个企业必须有事业理论为指导,才可以长盛不衰。他将事业理论概述为:一、使员工充满使命感;二、培养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三、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过时并加以更新。
对于珠三角来说,杜拉克的名言同样有效。珠三角能否长盛,取决于珠三角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是否胸怀足够的使命感,这是一个企业和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地区能否立足的关键因素。对于珠三角来说尤其如是,因为南方人往往“敏于行而讷于言”,重实干而轻理念。珠三角能否长盛还取决于其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十倍速竞争的时代,我们要以十倍速的应变能力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珠三角能否长盛更取决于其能否检视自己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核心竞争力。
智者何必郁郁于曾经丧失多少机会?在转型期的中国,还有许多需要敏锐把握的关键时刻将要源源而来;勇者岂能得意于曾经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中国转型,正有许多重点领域的突破等待风云际会的揭榜。历史机遇,也需要竞争,并不与谁有什么天然缘分,它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城市。珠三角曾经带给我们奇迹和惊叹,我们也期待着珠三角能再次给我们惊喜,因为珠三角不仅仅属于广东。
本书从当年最为风光的珠三角西岸入手,然后由西岸转向东岸,笔者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对珠三角各个区域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了一番概述性的描绘。本书的写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对这种发展历程作一个总结性的反思,从而为珠三角的再次腾飞提供些许个人看法。如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则不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