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红、白双赢背后的危机



当前红、白形势分析

2007年对于中国的酒业来说绝对是一个丰收年。白酒一改过去几年的下滑状态,出现了五年以来的最强增长,上半年的销售总量和销售收入同比都分别增长了18%和34.42。红酒市场也是一片红火。上半年的销售总量和销售收入同比都分别增长了25.4%和41%。两者的增长点主要表现为:1.经营方式改变带来的销量;2.中高酒的销量快速增长;3.新的厂家加入酒行业这支对伍也是销量增长的一个亮点;4优秀品牌的拉动;5.政府的支持和白酒消费所得税的降低产生的消费拉力;6.80%的销量来自于前几位的领军企业。

白酒现状分析市场:白酒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导致竞争加剧。

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白酒行业固定资产投资33.22亿元,2004年达到45.44亿元,2005年上升到83.28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83.27%。在“十一五”计划的推动下,2006年,白酒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了百亿大关,今年上半年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新一轮的价格上涨将会对白酒的销量产生影响。

在茅台酒、五粮液涨价的推动下,其它名优白酒的涨价方案在年底可能会陆续出台。

产品质量与价格严重背离。

高档包装、高价位、低质量的白酒产品占有一定的比例,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白酒行业的整体声誉。

超高度白酒成了一个新的卖点。

国家标准规定白酒的酒度上限为68%vol,但市场上有些产品的酒度已经超过了这个上限。从“科学饮酒,健康饮酒”的角度来说,这种超高度白酒的发展是一种倒退,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国家应该严格加以限制。

人们一些非理性的思维和行为,加上一些错误的舆论导向,损害了白酒的形象。

有人说白酒消耗粮食,有害健康,交通肇事,打架斗殴,诱发腐败等等,给白酒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白酒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不利的舆论环境。

假冒伪劣产品十分严重。

在各个市场上,只要是畅销的白酒就有假冒伪劣产品,白酒企业深受其害。有些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有限的企业,产品定价盲目追求高档化,采取违法促销手段,造成无序竞争。

三精一水现象的存在。

食用酒精的科学技术进步在推动白酒发展的同时,也给成千上万的个体小酒厂创造了机会,他们买来食用酒精,加水加香精,进行简单地勾调处理后,以散装的形式低价倾销。而具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大企业不得不放弃一些低端白酒市场。

洋酒对白酒的冲击不容忽视。

随着关税的进一步调整,国外蒸馏酒进入我国市场的成本大大降低,加之国人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部分人追求奢侈的消费能力,导致洋酒在中国市场上快速增长。

 

白酒销售成本大幅上涨,各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多数企业不堪重负。

过度包装现象严重。

白酒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产品,不同的产品又有其不同的个性。在包装设计上,突出个性和特色,无可厚非。但有的包装极度奢华,包装成本是酒品成本的几倍,甚至更高。

经销商买断品牌,对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与经销商共同开发品牌,由经销商买断经营,这是很多企业采取的方式。从实践结果来看,少数企业是成功的,但总的情况是弊大于利。它破坏了主品牌的资产,损害了主品牌的形象,降低了主品牌的声誉,扰乱了主品牌的市场,同时导致了为争夺同类市场而同室操戈的无序竞争。

年份酒急待规范。

目前,市场上的年份酒太多太乱,鱼目混珠。

政策国家宏观产业政策限制了白酒的发展。

在国家产业目录中,白酒是限制发展的产业,给白酒设置了许多限制条件。白酒税赋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偏重,而名义税赋与实际税赋存在差距,导致企业大量欠税。同时,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企业间的实际税赋并不平等,实则是保护了落后,损害了大企业的利益,挫伤了骨干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政府对白酒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对小型企业来说生存会更加困难。

由于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白酒成了政府重点监控的食品之一。在换发新的生产许可证时,提高了准入门槛,同时建立了酒类流通准入体系。去年国家商务部先后颁发了《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加强了对酒类流通监管。技术监督部门也加强了对白酒产品质量的市场抽查,处罚力度越来越大,这有利于保护名优白酒企业的利益,有利于规范白酒市场。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层面上白酒科研工作被弱化。

白酒的科研项目不能列入国家计划,白酒的科研技术协作得不到国家的资金支持。无论是从白酒的基础研究,还是开发研究,都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严重影响了白酒的发展与进步。

红酒现状分析市场:品牌缺少民族文化内涵

中国葡萄酒的品牌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抄袭欧洲葡萄酒或者说法国葡萄酒的过程(当然也有很多人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说模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我们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把葡萄酒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葡萄酒是一种文化,葡萄酒普及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普及。如何让葡萄酒具有中国的文化或者说融入中国的文化这对于目前的中国葡萄酒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在这一点上走在最前面的新天集团,虽然他们没有取得特别好的效果,但是我们欣喜看到它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的。而在这个过程的强者也许就是中国葡萄酒将来的强者。

实力严重的不均衡

中国现在的葡萄酒厂家有200多个,较有实力的葡萄酒厂家有60多家。但是葡萄酒80%以上的销量来源于第一梯队:张裕、长城、王朝、威龙、新天这五家企业,而第二梯队:五强以外的厂家在这个过程是很难脱颖而出的,但是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有很多的新生力量的加入。这些力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1. 房地产业:代表企业是为万达企业,。其代表产品是万达干红.主要渠道是现代通路;2. 烟草行业:代表企业为南京烟草集团、宁波大红鹰集团。代表产品:梦都 解百纳干红和大红鹰系列红酒,主要渠道是现代通路和传统渠道都有一定表现;3. 白酒企业:代表企业为茅台集团、江苏今世缘酒业、安徽古井酒业等白酒企业。代表产品:茅台干红、今世缘系列干红、古井系列葡萄酒,主要渠道都是企业原有的白酒渠道,或小有创新;4. 大财团介入:其代表企业为新华联集团、香港梁氏集团。代表产品为香格里拉藏秘、通化葡萄酒、当然干红,主要渠道:现代通路和传统渠道都有涉及但表现一般;5. 国外的葡萄酒企业进入:代表企业:Whyte and Machay洋酒集团等一些英、法、意国的葡萄酒企业。“aihuau.com不打价格战只比拼文化”是洋酒进入中国市场时的一个策略.而目前的中国葡萄酒又有多少文化可以比呢?主要渠道:这是洋葡萄酒和国内葡萄酒企业相比中国葡萄酒企业的最大优势,应该也是最好的发力点.这里也许是洋酒的欠缺或者也是一个机会吧。而这些新的力量的加入给我们的红酒市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重形式和称谓;轻内容和实质

葡萄酒厂家热衷炒作的葡萄酒品牌的几点内容无非是葡萄概念、年份概念、产地概念、树龄等等而已。事实这些概念对于中国的葡萄酒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葡萄概念:赤霞珠、蛇龙珠、解百纳等等。酿酒用来用去还不是那些葡萄,提一些深奥的农学名词来忽悠消费者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来提高酒的品质更有用。以拗口的农学名称命名,消费者不易理解记忆;各家同争“解百纳”之名,而消费者不知谁家生产;造成严重的品牌透支,不易突出自我品牌形象。

 

年份概念:张浴解百纳1994、1998、2000干红;王朝1992、1998、2000干红;新天的系列标注年份的葡萄酒:新天的新鲜葡萄酒等等。葡萄酒的品质主要依赖于当年生产酒的原料葡萄的质量,原料葡萄的含糖量越高,制作过程中发酵的效果越好,葡萄酒的品质自然好一些。只有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生产出来的葡萄酒才能被称为当年的年份葡萄酒。由于不同年份的葡萄质量良莠不齐,年份酒质量也千差万别。因此,葡萄酒的年份只能说明它的原料来源于哪一年的葡萄,不能作为评定葡萄酒质量好坏的绝对标准,单纯的年份长短并不决定葡萄酒的品质。而且每年的葡萄酒的消费等于产量,年份酒大多名不副实。

 

产地概念:庄园酒、酒庄酒、葡园A、B、V、S区、葡萄酒十大产区等等。“庄园酒”囿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大量生产;庄园酒如果到了一定要到市场去强推的程度,就不成为庄园酒了;要求农工商一体,国内无一真正符合。

 

葡萄酒企业只是将法国人对葡萄酒的感觉照搬到中国,所以我们会看到葡萄酒的包装、价格、广告等营销策略都有模仿法国之嫌。中国葡萄酒企业推出的庄园酒,也完全是模仿法国人的做法。其实,法国人将葡萄酒当作一种艺术品,所以庄园酒在法国有市场。但在中国却未必这样,庄园酒只能是集中在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消费者,但在中国这个市场又有多大呢?庄园酒、酒庄酒、葡园A、B、V、S区这些概念都只是葡萄酒企业在进入高端市场的炒作而已,与葡萄酒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树龄概念:香格里拉酒业股份公司和云南红酒业的系列树龄酒    提到树龄无非是为了强调葡萄的品质和历史。打老树概念,是一个比较新异的想法,但是最终能否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还有待检验。一个产品推出市场后能否获得认可,除了概念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渠道、品牌、服务、葡萄品种等等,不是单凭某一方面的卖点就可以解决的。

品牌多,名牌少;西化多,中式少

优秀的品牌对于中国的葡萄酒而言一直是稀缺品,我之所以这么说不是说我们的品牌不优秀,而是我们优秀的品牌太少了。而且中国的品牌特色相对西化,没有什么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这些品牌中属于中国的东西太少,很多还是抄袭来的或者说模仿来的。下面我试着分析了一下我们自己的优秀品牌。

洋酒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随着市场的持续的投入和消费者对洋酒的认识,洋酒也在消费者的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洋酒消费已经是葡萄酒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了。

政策:

葡萄酒的政策相对白酒而言要好很多很多。国家在葡萄酒方面一直都是支持的,鼓励的,而新的经过修订的葡萄酒国家标准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中实施,并由推荐性国家标准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而这次的标准修订对于绝大多葡萄酒企业而言都是一次规范市场的良机。

 

本次修订,新增加按含糖量对葡萄酒进行分类。

 

 酒业:红、白双赢背后的危机

据介绍,这项标准修订时,我国葡萄酒市场很不规范。根据行业的普遍要求,修订后的标准由推荐性标准改为强制性标准,以规范葡萄酒产品市场,提高此类产品的质量水平。

 

据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酿酒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康永璞介绍,原葡萄酒标准为1994年发布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新标准改为强制性标准并增加根据含糖量进行分类和感官分级评价的描述,卫生指标按强制性国家标准《发酵酒卫生标准》执行,总酸以实测值表示,还增加柠檬酸、铜、甲醇、防腐剂限量指标以及净含量要求。新标准规定,所有产品中均不得添加合成的着色剂、甜味剂、香精、增稠剂。理化指标属强制性条款,共有酒精度、总糖、干浸出物、挥发酸、柠檬酸、二氧化碳、铁、铜、甲醇、苯甲酸或苯甲酸钠、山梨酸或山梨酸钾等11项指标。

 

新标准将葡萄酒分为优、优良、合格、不合格和劣质品等5个级别,分级的要求在资料性附录中,不属于强制性条款。

形势总结

本届糖酒会又给我们酒类企业带来了90.7亿元成交额。大好的形势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衷心的希望我们的企业可以为目前的形势多准备一些,让我们的企业在这样的好形势下取得更多的收益,让我们的红、白酒企业在以后的时间走好,走稳!

 

作者介绍:张海军,致力于品牌建设、渠道设计,现效力于南京方位营销顾问有限公司,任营销顾问。曾参与的经典案例:通化集团、云南红、今世缘酒业集团、芜湖卷烟厂、新天集团等。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13400065548;025-5265702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6815.html

更多阅读

改变从观念开始——拥有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的故事

第1章观念——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从观念开始——拥有双赢思维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双赢”二字,那到底什么是“双赢”呢?简单来说,“双赢”就是利己利人,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推销也是一门“双赢”的

阿亨:红桃K,卡尔大帝的城池

德国最西端的城市阿亨(Aachen)是欧洲卡尔大帝时期的首都。知道扑克牌里的红桃K吧,说的就是他。这里是欧洲的心脏,因为它地处欧洲大陆的正中央。与比利时、荷兰三国接壤,被称为是德国“最国际化的城市”。许多阿亨人住在德国,工作在荷兰,

创新理念落地 双赢理念的落地

     每一家企业都有其文化基因,在创维的企业文化中,诚信和双赢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诚信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讲真诚、讲信用,要有契约精神,即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创维集团经营管理过程中长期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也是

声明:《酒业:红、白双赢背后的危机》为网友蹲得下跳得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