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现在最大的机会在移动互联网,而最可能绊倒它的也可能是移动互联网。 曾经,微博让行业精神一振,新浪的市值也在一片叫好中飙升过百亿美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始终没有找到自身商业模式的微博倒越来越像一个老姑娘,正在贬值。 进入2013年,“分拆”一下成了IT行业最流行的热词:阿里的“七剑”进一步“散落”成了25路人马、联想无奈将Think与Lenovo花开两朵。如果说这两家的分拆还都思路清晰,那么新浪门户与微博“分拆”,则让它的未来充满了变数。 关于这次微博“独立”前前后后牵扯的人事关系、资本运作、管理架构调整已经被业内讨论得太多,但八卦再怎么样铺天盖地,新浪在2013年“移动为先”的战略已经不会更改。曹会计用他的财技将他与管理层MBO壳公司New-Wave在新浪的股份一再坚持,很有可能就是在打着将资产注入到微博的运营公司这边来的算盘,或者,暂时观望——毕竟,微博现在最大的机会在移动互联网,而最可能绊倒它的也可能是移动互联网。 曾经,微博让行业精神一振,新浪的市值也在一片叫好中飙升过百亿美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始终没有找到自身商业模式的微博倒越来越像一个老姑娘,新浪现在3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证明着微博正在贬值。目前,虽然微博宣称用户已达4亿,但是活跃度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分析微博诞生这4年来的变化,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它被分裂成了一个怪物:早期微博的媒体化运作,让媒体属性成了微博非常清晰的产品定位和印象,对微博爆发起了很大作用,但新浪管理层被Facebook上市前的估值神话迷惑了眼睛,在不想放弃媒体属性的同时,又想让微博加强SNS的属性,做出一个“Facebook+Twitter”的结合体。新浪微博曾推出微刊、微群、微吧、微友等多个社交属性产品,来增强用户黏性和社交关系,但这些尝试收效甚微。而随着“微博营销”手段的泛滥,使微博沦为了一个并不单纯的社交网络,无论是媒体还是商家都对其抱有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希望,内容的大量注水,最后导致的只有碎片化、浅薄化和粗俗化,让名人、大号的带动效应触到了天花板。 产品方向、商业化思路的不聚焦,换来的结果就是每一端都不讨好。微博最后的产品属性很可能就剩下围观大戏和相互打脸。然而官方和官方合作者营销号以及公知,天然难以带来直接收益,那么微博的商业模式就能去效仿某免费杀毒软件,用流量和用户注意力,从其他方面捞钱。 目前,新浪有 60% 以上的的微博流量来自移动端,这大概也是曹国伟喊出“移动为先”的底气所在,但站在用户的角度看,使用移动端微博意味着什么?只不过是我们在马桶上的碎片时间打开手机“上”一下微博而已,仅仅是最简单的对平台的需求。

好在这种最基本的平台需求依旧有它的卖点——马云需要,李彦宏也需要,因为阿里和百度都缺乏自己的SNS基因,但不管最后微博这个老姑娘与谁联姻,仍旧是在背离自己当初的玉女形象,赤裸裸走向了拜金主义路线——这对于商业本身来说没有问题,问题是,这样的结合,显然会进一步弱化微博的SNS基因,让用户选择“no”。 所以,曹国伟将微博变现的路径仍旧是一个困局,他在资本层面上能做到的最佳结局,就是将微博这个老姑娘“一女嫁二夫”,与马云、李彦宏一起站在发布会上摆一个剪刀手的pose,但微博的青春毕竟已经大江东去,再丰厚的嫁妆,也买不回曾经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