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民营老板屡屡失策
这山望着那山高,那山还在半山腰。某些民营企业的经营之道就像狗熊瞎子掰玉米,一路走来一路丢,一路风光无数,到头来,手上可能只剩一个小玉米。
英雄出身虽各不相同,但成功都是一样。民营老板一般敢想、敢做,对于市场的一些成功之术很不服气,别人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别人能有,我为什么不能有?于是,一些短命的产品在市场上是频频出现,甚至是一些哗而取宠的促销之举也是屡见不鲜。结果是经营偏离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大量有限资金被白白浪费,还没有达到绝对优势市场份额时,就抢盘夺地,勾心斗角。
其实,企业经营专注很重要,在国内经济和市场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民营老板们都耐不住性子,短线产品是一拔换了一拔,就是静不下心来做一两个长线产品。还在企业实力不济的时候,就大肆自我炒作,企业的知名度是上去了,但产品质量却无法保证。
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符合自身的经营规模和资金现状,作为中小型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是企业有良性发展和具有核心竞争力,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博弈,反而还能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人生常云:知足者常乐!企业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枪打出头鸟——同行之间恶意拆台
具有关数据显示:占国民生产总值65%的民营企业在国家贷款政策上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有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是“自学成才”,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如马拉松长跑一样,各自的经营规模和发展理念是参差不齐。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从小作坊起家,经历不寻常的个人创业,一步一步才有今日的成就,机遇的有利把握和老板的个人坚韧魅力缺一不可。
在一个相对宽松环境下的情况下,企业的劣根性狭隘、自私和贪婪自然就有所暴露,枪打出头鸟,同行业之间互相拆台之事时有发生,或为了产品之争,或为了经销权之争,或为了市场区域之争,或只为了各自的私利之争,总之是插上一脚,你不做我也不做此事方可罢休。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日本最大的电子市场秋叶原,原有中国商人进驻,在中国人开的商铺中,有人问价,第一家说了价格,第二家肯定是要低一点,第三家还要比第二家低一点,结果下来,最后一家的价格比第一家的价格要相差一大截,生意谁都没有做成。相比之下,有人向日本商铺问价,第一家的价格与最后一家的的价格保持一致,各商铺遵守价格同盟,反而把生意做成了。
笔者日前在对一家从事会议营销企业调研时,发现这种现象是愈演愈烈,两家企业在会场上开会时,所派外围员工从楼下排到了楼上,原因不是为了防止工商部门查处,而是为了防止同行的恶意捣乱。企业如江湖,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
往粥里掺水——产品日益同质化
连西方企业都说中国市场太大了,像百安居、沃尔玛等世界巨头进入中国市场都要做好亏损的准备,现在还没有一家企业敢说统一天下,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在医药行业,仅凭仿制药的生产,一些药企每年都有上亿元的收益,市场如此大,又何必是费钱费力是去研发新药呢?何况,我们本来就跛脚前行的众多民营企业呢?产品虽然同质化,但我们手上有资金,有策划,有促销,有品牌力呀,三板斧下去,产品照样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从粥里多掺点水,照样是混得肚皮溜圈。
的确,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很多企业需要解决生存压力,无法将大量的销售资金投入到耗时费力的研发工作上去,而市场的残酷往往是,当你的研发产品还没有“出生”,企业就已经倒闭了,就好像不少历史剧中君王英雄一世,但是太子太小,把持不住朝纲一样,结局总是乱政专权。
这是一个矛盾,企业的发展是要追求长期利益,但现实的压力又迫使企业解决眼前利益。往粥里掺水,总有水多不成粥的那一天,那怎么办?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经营中,是大家一起继续喝粥,还是分家重新买锅做饭,企业有时候更需要勇气!
今朝有酒今朝醉——战略就是策略
在国内,靠一个产品救活一个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夏新凭着一款A8一举成名,在股市把帽子都摘了。也有很多企业在赚到了一个产品的最大价值之后马上转向或关闭者也屡见不鲜,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民营企业的成功有很多的机遇性。
其实,当初企业创业者就没有想得过多,只求产品能上市,销售能实现,利润能上万,内心就十分满足,至于企业能走多远,下一步朝哪个方向走?那就要靠市场气候因素,近几年来市场有利因素太多了,一时之间,众多民营企业如股市一夜飙红。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销售策略和产品研发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速度,更不用说“科技以人为本”。
正因为企业对前途的普遍茫然,使不少企业老板“不思进取”,在目前企业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往往是采用“一言堂”,个人好恶制约了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果只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这一现象在保健品行业表现尤其突出,说一组数据,至2005年,国内保健品企业由鼎盛时期的4000多家下降为不足600家,保健品企业的平均寿命一般不超过4年。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虽说有诸多原因造成,但绝对是企业的战略出现了问题,长线与短线不明,战略与策略不分。
言行不一 ——企业盛行老板文化
每一个公司都要说做“百年老店”,可自改革以来,不过几十年,那里来的“百年老店?”西方企业中的“百年老店”其实也不多见,国有企业财大气粗,领导主流市场方向,企业文化深厚稳重,倒是不少民营企业以小博大,在相应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纷纷改弦易辙,导入外脑和管理系统,非要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出现在民众面前。有这个必要吗?其实,企业的文化理念是需要积累和沉淀,是需要一代经营者或几代经营的共同努力。
经历了成功,说话底气充足了不少,这使很多民营企业家意气风发,企业实现了利税,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为有利于企业的良性运转,民营老板总是在不断的寻求改革,但改革真的能进行下去吗?
不少民营老板总是严历的说要规范市场,可几天后,又会因为一个生意上的朋友率先打破了这一制度。在大会上,总是说要唯才是举,结果呢?他的某某亲戚照样在公司吆三喝六。文件上明明写着奖惩分明,可又禁不住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犯错者的请求,老板亲自向主管打招呼。媒体指责,我们的本土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很淡薄,这使不少企业感到很委屈,在不同场合大声的说:我们民营企业自己养活了自己,还为国家养活了多少多少下岗工人和劳动力,怎么还要缴那么多的税收?少数企业还钻尽了脑壳想如何逃税漏税,这样的企业动机不良,根基岂能长久?
大难临头就分家——管理危机
虽然改革这么多年,民营企业是如春笋生长遍地开花,但总的来说,我们的不少民营企业关上门苦干还可以,一旦市场放开外企介入,整个产业行业都会显得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鲶鱼效应搅得大家坐卧不安,为什么会这样?外企就真的这么可怕吗?毕竟这还是我们的“主场”!关健是我们没有信心,或者是说信心在外企强大的品牌力和资金实力面前有一些自怯,在经历了几个市场失利之后,我们就会乱了阵脚。
大家还记得《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一旦唐僧被妖怪捉了去,就嚷嚷着要分家,分家有什么好处?在八戒看来,可以不管现状,至少可以过一下舒心的日子,因此,在困境面前,我们不少民营选择了分家,例如:红于一时的红桃K集团在几经挣扎之后,还是无奈的选择了分家,一位副总分得了丽岛花园,一位副总分得了“白宫”(总部大楼),一位副总分得了儒商学院… …,其实,这个时候的处境比当年创业之期的压力要小得多。
与狼共舞?还是狼来了强壮了群羊?还是把自已变成狼,这一争议从来就没有停过。处于下风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呢?加强危机时期的管理经验,完善企业的内生长内制,不挑头,不避祸,这才是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之道。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查钢 经营师 武汉市蜂业协会理事 湖北某医药公司副总经理 企划人 10年市场工作经验,从事医药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多年,立志以职业经理人标准规划自我人生。对已全心投入,对公效益优先。擅长于经营管理、产品策划、招商运作、市场推广,对市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具体参与过企业经营的模式实践和市场诊断。现为《爱华网》《中国营销咨询网》等专栏作者,有多篇营销文章发表在相关专业报媒、 联系电话:13517234133,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博客:http://zhagang.umgr.com 在百度搜索“查钢”实名,即可获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