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确实很会“搞怪”,也很开放。最近,我在关注媒体信息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媒体一边在大量报道郑州天价幼儿园的“超常教育”,一边又在大量报道上海爱心城堡有限公司提出的“本真教育”,“超常教育”与“本真教育”观念截然不同,但都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天价幼儿园与爱心城堡,一个是儿童教育机构,一个是儿童用品生产厂家;一个提倡超常教育,一个提倡本真教育;一个主张孩子发展要大器早成,一个主张孩子成长要顺其自然……两方均气势汹汹,两强相争,势均力敌。此次“本超之争”使媒体十足旺了一把,精彩还在后头。
好戏不容错过,本想“静观其变”,但难耐激动之心,也便趁此热闹,胡诌几句。也不管我的信口胡诌会不会引发一场血骂,权当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牺牲一回。
依我之见,“超常教育”之所以繁盛,孔圣人难脱干系。话还得从两千多年前说起,那时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夏随性说了一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然子夏的本意不是“读书做官论”,但这句话却使中国受到了两千多年的思想侵蚀。如果说“学而优则仕”,在孔孟时代,只不过是“内圣外王”的政治号召,但在汉朝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官方思想,以及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实行,这一政治号召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一种政治上的诱惑,这种政治上的诱惑,久而久之,亦成为士人自觉的心理追求。“学而优则仕”渗入了读书人的血液——只有读书才能走上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不仅使读书人丧失了独立人格和思想自由,而且也使治学目标严重错位。
两千余年以来的事实表明,“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至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逾。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学而优则仕”仍“孜孜不倦”地侵蚀着国人的思想。感叹传统观念生命力之顽强!感叹国人思想之顽固!思想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思想,个人谈何成才,国家谈何发展?如是说,“学而优则仕”侵蚀中国骨髓。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超常教育”何以如此“繁盛”?何以得到众多家长的支持?又何以有如此大的勇气站出来挑战“本真教育”?难道这与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毫无关系吗?斗转星移、时间流逝、万物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学而优则仕”对人的“熏陶”。时至今日,中国的很多家长仍在受此“熏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他们认为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只有把书念好了,才能有所建树,才能成才。所以,培养孩子成才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也成了他们最大的投资。强烈的欲望促使他们严格要求孩子,促使他们给孩子选择“超常教育”,人工制造“神童”。
中国的农村,这种传统思想更为严重。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政治地位不高,因而很多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后代身上。他们认为孩子只有把书念好,才能成为“达官显贵”,才能“鲤鱼跳龙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有了培养孩子的经济基础,更出现了大量暴发户。他们更加希望孩子能早日成才、扬眉吐气,这使“超常教育”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中国人都向往仕途生活,一生摆脱不了“名利”二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中国人热衷于公务员考试,参考人数之多实属罕见。这一切其实都应归功于“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中国家长对“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为孩子的教育不惜所有,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促成了一批“超常教育机构”的崛起。他们治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神童”,使这些“神童”成为“茂材异等”、国家栋梁,从而提高社会地位,谋取更多权利或财力。以权位、钱财为目的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迷失了方向,使孩子迷失了自我。超常教育同时使孩子承载了更多的压力,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显然,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隐患。究其原因,“学而优则仕”是影响中国发展的罪魁祸首,它是“超常教育”盛行的一大“罪臣”。正因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学而优则仕”才有了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侵蚀中国骨髓。所以,若要对“学而优则仕误国秧民”定罪,儒家思想是元凶,子夏难辞其咎,孔夫子负连带责任。
作者:路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