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青岛啤酒是没有销售部门的,这在中国市场经济中是一个很独特 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从95年开始,一场以政府力量为后盾的廉价购并开始了,短短的5-6年中,青岛啤酒在产能上翻了10倍.进入2000年后,有着传奇色彩的彭总悲情谢幕,金总继任,开始了为期5年的"寂寞高手"的整合阶段。
对于二位老总我个人都是比较推崇的。
彭总无愧彭大将军的称号,横刀立马,不拘小节.是青岛啤酒变大的奠基人,也是倡导将青岛啤酒走进千家万户的第一人,为此彭总几乎是冒着丢乌纱的风险,漂亮而又神奇的:两义战争是见证彭总智慧的最好印证.如果说彭总是开国元勋彭大将军,那么金总就可以比拟为邓老爷子,对于彭总的评价是:侧重情商, 而对于金总的评价是:侧重智商.在大与强的辨证关系中,文气较重的金总选择了"闭门坐关"的整合之路,在这场为期5年的休整中,青岛啤酒的内功大增,但是却失去了将对手远远甩开的机会,06年华润高调宣布坐上第一把交椅,同时国情的变化使青岛啤酒廉价购并的机会一去不回.当初,收购一个10万吨的企业仅仅用1千万元,而今天没有3-5个亿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我个人认为:青岛啤酒在这场巨头赛跑中应该中间有喘息休整,但是在时机和休整时间上是否正确,只能寄托那句伟人的话: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当初金总奉行邓老爷子的猫论或石头论,那么..........没有结论,只有让时间去检验.
但是,相对于华润而言青岛啤酒的"突然休整"理由是有点牵强的.总结青岛啤酒的休整理由,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当初的内乱到了什么地步,由于资料有限只能是很难讲,但是,期间A H两板上市溶资足足二十几个亿,就当初的市值几乎是200万吨的产能布局,何况AB公司注资27%,购并对于中央政府(不是地方政府)而言又是极力打造的大项目.为什么突然刹车?与其说是战略转移,不如说是思路断层,这中间有没有决策上的个人喜好,说不清楚.
在大与强的辩论中,当前很多企业界人士欣赏做强做大的理论,实际,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无聊而且是无解的命题,就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在此,没有攻击任何人的意思,只是个人观点.以下是金总在今年上半年总结大会上的发言片段:
我们经过五六年的努力进行的整合,其间的寂寞也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尤其是还在扩张的光环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和光彩的时候,就开始了这种整合。我们沉默下来进行整合,看到别人快速的进行扩张、收购,光环套在别人的脖子上的时候,我们心里很难受,但还是挺过来了。挺过来的结果和过程,让青岛啤酒学会了一种很大的本事,就是在不断获得的过程中学会放弃。
不过,青岛啤酒在去年底高调宣布"1-2年内扩产100万吨",这是让人欣慰的地方.这可能就是青岛啤酒这个养了五年的"强"壮母鸡下的第一个超级"大"蛋吧!
就此观点而言,彭总的思路是:养一大群鸡,然后下一大堆蛋,可能这些鸡里面会有一些只吃饭不干活的家伙.金总的观点是:养一只强壮的鸡,下一个或多个大蛋,吃了饭就必须下蛋。
故此,两位老总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与“强”的辩论,站在局部的角度,无法对二人作出准确评价,历史只发展的也是公正的,也只有历史,才有权力对两位作出准确定义。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方刚 在行业中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曾在多个大型饮料,食品企业任职,10余年来从业代到区域经理,市场部总监。从实战入手,对快销品营销管理有独到见解,曾参加可乐、华龙、青岛啤酒等大型企业内训,是国内专业研究啤酒行业营销发展的专家。联系电话: 13355015799,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