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选出新一届领导班子之后,即将召开的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注定备受万众瞩目——其不仅关乎明年经济的具体布局,更是未来5年甚至10年经济发展的方向指引。 尽管,相对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近期或隐或明的两件事,仍明确释放出新一轮改革的积极信号:其一,在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的“定调会”上,除了支持7.5%的增速外,部分人士甚至建议调低至7%,以便于更好地“调结构”;其二,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履新后的首次考察地点,选定为广东,而今年恰逢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极具深化改革的象征意味。 不能回避,在上世纪90年代陆续推动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房改、教改、医改,并于2001年加入WTO之后,其后的改革开放,整体仍停留于上述技术层面改革,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某种程度上却处于止步状态,而且,部分技术层面的改革,在实际结果的评估上,甚至存在局部倒退的迹象。
![医保支出增速控制目标 不妨下调经济增速目标](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8589800149.jpeg)
这种原本旨在深化、实际却有停滞之迹象的技术层面改革,我们可以通过2003年分别挂牌成立的发改委、国资委和银监会,其后的实践路径和真实结果,进行客观评判:发改委肩负“发展改革”之重任,其核心职能本应为宏观经济调控,但在实践中,我们却无奈地发现,在对宏观经济调控之外,发改委却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度,明显弱化了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国资委的挂牌成立,原本是深化国企改革、强化国企治理的必要举措,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国资委成立之后,国企扩张却日趋明显,政策资源过于向国企倾斜,已经造成有违市场法则的不公;当然,银监会的挂牌成立,客观上加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但如果我们跳出思维的框框,更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商业银行国有主导的权属特征以及利差垄断的盈利模式,近10年来依然没有本质改变。 停留于技术层面改革而严重缺乏结构性改革的破题,在造成经济增长空间收窄的同时,更会引发更广泛的社会矛盾。之于经济增长空间收窄而言,在人口红利已面临消失之际,我国当下经济结构的转型,却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上述由经济增长和社会矛盾所构成的双重困境,事实已不容我们回避和彷徨,对已然形成的双重困境进行破题,我们唯有推动新一轮结构性改革,尽管这种破题意味着提高经济增长短期下行的容忍度,因为这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代价,尽管还意味着必须彻底打破仅限于技术层面改革的思维天花板,如此才能真正从更深层次可持续地释放“制度红利”。 固然,我们不应提倡突变式的改革,因为这会引发难以预测的风险,但不变或跬步式改革,更与改革开放之初衷相违。在改革开放已逾30多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已有20年之当下,可以说,在总结和纠偏既往改革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设计相结合,及时推进新一轮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即使改革力度相对过大,即使部分改革会存在争议,但其本质仍可谓是渐变式的改革。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决策层所传递出的“调结构”信息,令我们对未来经济结构转型充满信心,而在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将履新后的考察首站选定广东,则更令我们对新一轮结构性改革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