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 53岁的政治家曹操伫立于长江的朔风中,引颈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中国白酒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关于“名酒”的品牌传播事件。 此后的1700多年间,除了诗人杜牧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外,“名酒”再无此类带有典型名人效应的“口碑传播”,直到1952年。
![序:名酒变阵,一个时代的缩影](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90355042814.jpeg)
1952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行,由此奠定了中国白酒的名酒基础阵营,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白酒的全新历史。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白酒的“品牌元年”、中国名酒的“奠基之年”。 如今,一个“甲子”即将逝去,而中国白酒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产业中的一员,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傲然而立。 60年前,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期间,中国白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又接受了怎样的市场洗礼?决定今天品牌格局与市场格局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追问,本刊开始对中国名酒60年进行重读,希望通过对这一历程的观察,能为今天白酒市场格局的产生找到某些答案,也为未来白酒发展方向找到一些暗示。 那么,观察名酒60年,我们究竟应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上去审视?本刊在研究中发现一条重要主线,那就是:名酒阵营的形成与变化。 可以说,中国名酒60年,一个“变“字贯穿始终。在此过程中,导致变化的因素,可能是政策、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事件。作为媒体,本刊找到了自己的视角点:通过白酒品牌格局的成型与变化,追寻决定这一变化的背后动因。因为它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对名酒60年的解读,本刊无意去对期间那些企业家进行功过评说,也无意对企业决策进行点评,甚至许多观点也未必正确。但是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视角,一定能给业内人士带来一些触动、思考或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