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淡季营销
炎热夏天,饮料市场一片红火,糖果市场却沉寂平淡———糖果淡季来了,相关生产企业已开始面对这个老问题,而处于食品产业链重要位置的经销商,则马上就得着手应对压货的难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淡季压货的现象,在今年的糖果市场更为明显。不少糖果经销商反映称“今年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由于天气在四五月份就变热,糖果经销商手中的货还没来得及完全分销出去,就变成了积压品。 不过,业界也在反思一个问题:如今淡季压货的“症状”加重,其中固然有季节性因素,但影响产品滞销的其他因素,是否都已在旺季时解决了? 现象一: 卖场上糖果隐退 在食品业,季节性最强的产品莫过于饮料和糖果两类。随着季节的更替,这两类被称为“季节性互补”的产品,在卖场内陈列的地位往往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份后,很多超市中心区域的糖果堆头开始被饮料替代,从“主宾”变成了“陪客”,被移到了不起眼的角落,其陈列的气势与春节前后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晋江青阳某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商场、超市等终端场所是各食品品牌竞争的重要“战场”,最能直接反映市场情况,今年大多数超市都比往年更早地将糖果移开原位,摆上新推出的饮料产品,主要原因就是今年天气比往年热得更早。“所以,从这方面看,今年的糖果比较早进入淡季。”该负责人说。 记者还发现,超市的雅客、亲亲、金冠、徐福记、蜡笔小新等各大品牌的糖果堆头里,陈列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果冻,散装糖果的陈列比例较低,有些品牌摆上柜的甚至全部是果冻。 亲亲股份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果冻在夏天仍然有市场,其季节性没有糖果明显,所以大部分糖果企业都会在夏天主推果冻产品。 现象二:经销商压货明显 “往年一般要到‘六一’儿童节后,销售才会出现下滑趋势,但今年由于天气的原因,商场、超市等销售终端较早推出饮料产品,所以糖果销售量在5月份便开始下滑了。因此,我们从厂商那边订购的货无法按计划分销出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压货现象。”泉州某糖果经销商如是说。 该经销商告诉记者,天气一热起来,前来进货的分销商便少了很多,尤其是散装硬糖、软糖等产品的走货变得非常缓慢,所以形成了不少库存。“喜庆糖果、儿童糖果还好一些。”他说,另一方面,厂商在淡季来临后,基本不会给予经销商促销支持与优惠政策,所以单凭经销商的实力很难将库存销售出去。

专家观点: “不仅仅因为天气” 对于淡季压货现象,一位对糖果品牌和市场运营颇有见解的专家告诉记者,虽然饮料、糖果等季节性产品受天气影响很大,但也并非就得“靠天吃饭”。 “淡季压货是个普遍的市场现象。虽然有点‘牙痛不是病’,可有时‘痛起来又要命’。这就需要厂家与经销商双方平时做好保护与防范工作。这其中的关键便是,除了季节性因素外,影响产品滞销的其他因素是否都已解决?”他说,“当然,彻底解决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一定要扭转劣势,如果问题在旺季都没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在淡季时情况自然就会雪上加霜。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产品品质问题,二是产品价格问题,三是推广策略问题,四是消费环境问题。一般情况下,第一类问题厂家可以改进,第二类问题经销商可以要求厂家协调解决,第三方面的问题往往是最普遍的,也只有消除了这类问题的阻碍,第四个问题才能得以缓解。淡季销售态势低迷,这是市场与产品的实际现状,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改变窘境。” 专家表示,淡季压货很大程度上源于厂家与经销商双方对市场的开发、管理与调控的不够。如厂方业务代表是否按计划对终端网点进行深度分销,这对判断产品走量情况很关键;经销商对淡季的销售态势是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分析,同样,厂家与经销商双方是否为产品淡季销售做了通盘考虑,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这些方面如果没处理好,都将造成经营受阻的后果。”专家说。 (翁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