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型最优化 营销中的“最优”与“次优”



  有这样的一句话在企业界流行已经很久了,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后来,这句话也成为一些品牌的广告语,变得似乎人人皆知。

  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呢?就是鼓励人们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永无止境的创造更好的东西。应该说是一句非常有立志意义的话。

  然而,在很多企业流传的时候,这句话却有了一点点改变,更多的营销人员却奉行这样的版本:“没有最好,只有刚好。”

  虽然就改了一个字,意思却完全变了。用意可不是“自我超越”了,而是“不要追求最好的,而要适合的”。

  其实在企业,类似的语句还有很多,诸如“不要领先一步,而要领先半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脚踏实地,量力而行”等等。

  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让人感觉到,中国企业一夜间变得如此理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适合”、“领先半步”等观点恰恰误导了很多企业走向“中庸”之路,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我们为什么要营销?营销部门的骨干人员为什么要拿那么高的薪水?管理层为什么把目光聚焦到营销环节?而且把钱毫不犹豫的砸进这个似乎看不见底儿的“黑洞”里来?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足以证明,营销不是“中庸之道”,而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战的竞争行为。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用足智慧,还要用足力量,甚至要用足金钱。

  我们知道,竞争是残酷的,充满血腥的,你死我活的。那么,在这种残酷的“战争”中,我们要生存,还要发展,怎么可能仅仅停留在“量力而行”呢?

 二次型最优化 营销中的“最优”与“次优”

  前些年,“木桶理论”把中国企业忽悠得很惨,后来,有人提出“反木桶理论”揭示了它的错误;今年,“长尾理论”开始流行,不过还好,已经有人提出“剪掉长尾”的论调。

  其实,仔细一想,这些思想、观念还是有共同特征的,那就是只“摸”到“大象的某个部位”来说话,在那个“部位”上是对的,却对整个“大象”而言是错的。

  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么说,似乎有点夸张,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我们的营销人员一定要本着一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神去做事,否则,根本就没有出路,没有真正的胜利。很多企业的成功和失败,很多品牌的崛起和没落,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然而,在此过程中,有两个概念是需要注意的,而且需要科学应用的。那就是笔者所提倡的“最优”与“次优”的概念。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营销必须要做到“最优”的。也就是,我们有时候必须把某件事情做绝才行,否则就没有市场,更没有地位。我们举些例子。

  沃尔沃,当时没有把“安全”做到极致,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吗?能和奔驰、宝马平起平坐吗?所有开车的人,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的车是不安全的。所以,也似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必须在“安全”上做好文章,奔驰、宝马也不例外。但沃尔沃围绕“安全”做2000多项发明和技术改进的时候,奔驰、宝马也就不得不把这个概念让给沃尔沃。这就是“最优”的结果。

  再如,联邦快递。大家都知道联邦快递“明天中午前送到”的承诺已经来到中国。中国的国土面积这么大,交通也不太发达,为什么他们不“量力而行”呢?为什么不采取“比中国邮政好一点”的策略呢?很显然,联邦快递在美国发展那么快,而且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就在于它运送包裹的速度比其它公司要快。这也是“最优”的结果。

  企业要想赢得竞争的胜利,就是这样的,必须建立一种核心的竞争优势,并在此优势上要遥遥领先于对手。否则,就别想过安稳的日子。

  但是,这并意味着,我们把所有的“弦”都“崩”得那么紧,而要懂得适当应用“次优”的概念。那么,在什么地方应用“次优”呢?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引进两个原本是心理学的内容:“可调和因素”与“不可调和因素”。我们举例说明吧。

  比如,在某个阶段,你可以继续开发新产品,但渠道迫切需要投入。从市场的角度,也许新产品开发上的投入不是那么紧迫,而渠道上的投入却十万火急。你该怎么办?你可能为了“救火”,把更多资源倾斜到渠道上,新产品开发的投入要适当减少。对吗?这就是调和。也就是在“新品开发”和“渠道建设”之间进行调和。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可调和因素”关系。

  但有时候,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可调和的困境。比如,同样是“新品开发”和“渠道建设”,有时候就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可能竞争对手在玩命地开发新品,你不跟进、不投入可能不行;但竞争对手同时也玩命地优化渠道,你不做也不行。这个时候,同样的两个东西就变成“不可调和因素”,哪个也丢不起。

  那么,“次优”产生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可调和因素”上。也就是在“不能不做”但没有必要做得“最好”的因素上。

  比如,同样是沃尔沃。“安全”上肯定要做到“最好”,但在其它方面,可能不一定要做到“最好”了。因为,成本和利润在那里限制着你。所以,对车的外观、人性化设计或各种娱乐功能等方面只好做到“次优”了。也正因为如此,沃尔沃也被有些人称为“安全而乏味的车”,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需要声明的是,“次优”不等于“中庸”。它也是“为理想而战”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它是为了把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到“最优”而“让步”的行为。它的前提是在“可调和因素”上“让步”。即:对手没有办法跟进的因素、与消费者利益相关性较弱的因素等。比如,当初日本彩电打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是采用“次优”策略。原因是中国彩电企业的研发能力一时半会还跟不上他们,所以没有必要把最好的彩电拿过来“一步到位”。

  总之,“最优”与“次优”的完美搭配是营销成功的关键。如果说“最优”是营销的“理想面”,那么“次优”就是营销的“现实面”。做营销的人,必须树立“为理想而战的”信念,在营销的各个要素上准确找到“最优”或“次优”的因素,并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让它们平衡和互补,从而走出那些“适合”、“领先半步”、“量力而行”等观念误区,以最科学而优秀的营销行为,给企业开拓出真正的差异化道路,建立凸显而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包·恩和巴图:著名营销专家,畅销书《中国营销50问》的作者。其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baoenhebatu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8738.html

更多阅读

梁景红谈 色彩在品牌营销中的作用 梁景红谈色彩视频

色彩在品牌营销中的作用文:梁景红明天下午在南开大学商业论坛上,要谈谈“色彩在品牌营销中的作用”。可能要到场不少媒体。所以决定写一文,加深自己的记忆。虽然说色彩是基于视觉的,看似是局限在视觉范畴内。实际上只要有眼睛、有光

赵传先:房地产营销中的体验式营销

赵传先:房地产营销中的体验式营销一、什么叫体验式营销?(experience marketing)体验式营销是指在销售当中,让客户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产品的功能性,在不同产品的对比下,体现销售产品的优点,从而进行一系列产品的

品牌营销zhong33 APP在工业品牌营销中的应用

APP(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由于iPhone和安卓等智能手机的流行,APP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工具,在消费品营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工业品营销领域,它的作用还没有被企业深刻地认识到。在这里,张东利结合从事

声明:《二次型最优化 营销中的“最优”与“次优”》为网友无从诉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