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数量,渐渐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象征,甚至是“标准”。
于是,很多区域在发展经济时都要拼命地去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以拿到“证书”为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在“拼牌”,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品牌”。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同样是在“拼牌”,而不是在做“品牌”。他们同样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拿到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尚方宝剑”,以号令天下,逐鹿中原。
但是,我们必须看清,品牌不是“拼”出来的,它需要产品的创新,需要服务的完善,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文化的沉淀,更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占领并坚守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古已有之,用在品牌塑造上同样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味“拼牌”就像在沙滩上建高楼,必然缺乏稳定性,很难持久,更是很难给消费者带来信心。所以,我们看见了很多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就像“过眼烟云”,并不知道其品牌具有什么特征,更找不到我们记住他们的有效理由。
例如,很多品牌在做广告时都不约而同的打出自己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有的还会增加一个“国家免检产品”。 毋庸置疑,这种做法在一定的时间内,的确有其可取性。
因为,很多消费者的确认这些“尚方宝剑”,愿意为之“买单”,这是其存在的“群众基础”。但是,长此以往,随着市场的成熟,以及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加深,这种“群众基础”也会随之动摇起来,甚至会被时间“瓦解”。中国企业必须尽早认识到这一点。
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还“巧妙借势”,打出了“中国驰名品牌”的大旗,混淆视听。后来,“中国驰名品牌”被政府曝光,原来只是一场骗局。但是曝光之后,我们依然能够看见不少企业在标榜自己是中国驰名品牌。这说明了什么?我不说大家也清楚,无非是想继续混水摸鱼,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多的廉价资源和大好时机。
从本质上来说,“品牌”的背后是一种宽阔胸怀,或者说一种远见卓识;“拼牌”的背后却是急功近利,甚至是鼠目寸光。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
但是,对于这两种境界,我们不能简单用高低来评判后就置之不理。我们应该看清,这是社会品牌意识觉醒的必然过程。例如,中国电动车行业起初是各自标榜自己的某些独特卖点,然后是一窝蜂地去请明星代言人,希望“拼”出强势品牌。但是,这些企业忽视了品牌战略,本末倒置,并未“拼”一个能够领导全国市场的品牌。有的企业甚至在“拼”的过程中不幸夭折,撒手市场。
也就是说,企业在经历“拼牌”之后,直接或间接获得了一些经验教训,更多的企业会非常理性地运作“品牌”。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凡事都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再以中国电动车行业为例。整个电动车行业的竞争白热化之后,必然迎来暴风骤雨般的“大洗牌”。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先声夺人,制定正确的品牌战略,例如,山叶电动车跳出“拼牌”的泥淖,制定了领先行业的品牌战略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文电动车,走上了“品牌”之路,而非“拼牌”之路。
远卓品牌机构提出“深谋远虑,成就卓越”的品牌精神,其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企业只有经过“深谋远虑”,才有可能打造一个卓越品牌。直接点说,品牌是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出来的,而不是单单靠一时的冲劲“拼”出来的。
当然,做品牌少不了如火如荼的激情,也少不了一比高低的“拼劲”,但“拼劲”只能是一种战术之需,我们仍然需要水滴石穿、铁杵成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唯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避免沦为别人的“制造车间”,成为市场竞争中真正的品牌大赢家。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