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性化、和谐等口号冲击着理性的制度与规则时,我们应该反思,是规则至上,还是“人性”至上?
面子文化与破坏规则成常态
最近两起事件引人关注。
一是5月30日财政部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引发市场恐慌性抛盘,导致接连几天两市股票出现大面积跌停的景象,按照“规则”,6月4日有数百支股票应发布股价异动公告并停牌一小时。结果6月3日深、沪交易所双双临时决定“特赦”:只公告而不停牌。
二是娃哈哈与达能的商标争夺战,三四月开始,几轮PK之后,竟发展成为谩骂与情绪化之战,“楷模”则是宗庆后。就在宗庆后于6月7日辞去与达能合资公司董事长一职时,发出一封长达5400余字的公开信中,讥讽、挑衅之辞随处可见,随后便引发了新一轮的经销商与员工“拥宗讨达秀”。
两起事件的共同点是,将规则放置一旁,“人治”至上。证券监管部门因市场出现“股灾”而临时修改规则,表面上是为了“救世”,实际上加深了中国股市之“政策市”的烙印。娃哈哈事件中,宗庆后屡打民族牌,煽动民众感情,欲通过人为的助推,超越规则,夺回所爱。
在政经体制深入转轨的现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诸多的“规则”,而最缺的,仍然是规则——具有原生性意义的规则。中国本土的规则似乎具有无穷的弹性,小到一些国有背景企业的霸王条款,大到行政部门的出尔反尔,规则在张弛之间变异、扭曲。
规则扭曲的原因有许多种。而面子文化与信仰缺失,则是核心原因之二。东方文化历来面子至上,当规则影响到面子,多数时候会不加犹豫地将规则一脚踢开,比如在物权法草案通过后,各地不少行政部门明目张胆侵蚀民众利益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广州今年就曾发生“出租车强迫报废事件”,导致众出租司机怨声载道,但苦于哭诉无门,媒体通道也被早早堵死。
信仰缺乏与利益补偿失衡
面子文化与信仰缺失背后,是示范效应与利益补偿失衡在作祟。常有人发问“谁来监管监管者”,因为监管者如果置规则于一旁,势必会引发连锁的示范效应。曾有一朋友对笔者说,自己做生意和炒股十多年以来,很少有遵循游戏规则的时候,因为“没有人相信市场的力量,包括监管者自己”。诚如斯言。相比之下,美国证监会网站上“We are the investor's advocate”(我们是投资者的保护神)的承诺,怎能不令我们脸红?
示范效应下规则的扭曲与失灵,必然伴随着寻租行为的发生。寻租盛行则意味着巨额财富的非理性倾斜。比如地产市场上拿地、新药拿批文等过程中,寻租成功者能迅速实现财富与地位从0到100的飞跃,而这种飞跃,则会给其他原本遵循规则者形成新的示范效应──致富还是要靠“捷径”。说白了,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导致的失衡,是加快规则进一步失灵的又一凶器。
弹性与明紧暗松之殇
应当谨防“炫耀规则人性化”,与“规则监管明紧暗松”两种现象。举个身边的小例子,不少城市打出了“人让车,车让人”的交通提示标题,并赋予其“让出温馨与和谐”诸如此类的诗情画意,甚至吹嘘其为“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暂不论这句自相矛盾的口号是多么令人啼笑皆非,把原本好端端的刚性规则置于危险的境地,却贴上人性化的标签大加炫耀,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原谅。而规则监管明紧暗松现象则是随处可见。拿房地产市场来说,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购买,关于限制外资基金入主的规定等,条令不少,规则甚多,但真正操作起来,红绿灯什么时候亮、为谁亮,则是人说了算,规则近乎遁形。
规则的失灵、寻租的盛行正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毒瘤。本来改革的意图是让普通民众享受财富效应,却因规则的异化,本应分得的那杯羹不但可能没拿到,反过来却经常性地为权势者的寻租埋单。与此同时,中国规则的杂乱无章,不但可以被一些国家当作政治筹码所利用,全球商业界也会对这种现状抑或不耻、抑或大加利用。
印花税半夜出台和停牌规则临时改变,或许是在于“警告”QFII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投机要小心!但是,即使真有此意图,也太过低估QFII的游击战术和变戏法儿了。而导致宗庆后被迫辞职(表现上是主动)的主因之一,则是达能到瑞典、法国对宗或要求仲裁,或起诉,暂不论结果会如何,想一下,为何达能不在中国国内起诉宗庆后?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美国仍将胜出”,其理由是: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有一套良性的、人人心知肚明的游戏规则,规则给人以预期,于是产生了信任。规则与信任息息相关,规则坏了,信任也就没了。中国亟待强化的是规则的刚性,而不是数量和弹性。
中国社会以及个体,应从托马斯这句话中觅得启发──回归本原,甚至回归死板。
作者简介:东方愚,原名张华,本刊特约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