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位网友的博客小纸条,问我:为什么人民币在国际上天天升值,在国内却一直贬值?二者存在必然联系么?最近猪肉价格反弹会不会加剧通货膨胀?我们该怎么办?
问题的前半部分,曾经是诸多网友热议的焦点话题,搜索一下资料,应该不难理解汇率与物价的概念和相互关联,这里就不赘述了。问题的后半部分比较有意思。虽然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显著的通货膨胀已经或即将来临,不过通货膨胀压力确实越来越大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我认为,就在于让穷人的钱更值钱。
表面上看,本轮猪肉价格强劲上涨是推高CPI的主力,其实宏观上看,由外贸顺差过大等原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才是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因素。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包括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在内的一系列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短期内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不会显著改善。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是长期的。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今日发表的《当前价格形势与未来趋势分析》报告预计,我国GDP增长率2007年上半年为11.0%,全年为10.8%;CPI上半年为3.0%,全年为3.2%。今年CPI触及甚至突破警戒线基本成定局。
当然,物价的温和而持续的上涨其实未必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此次以猪肉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之后,用于一般消费品的支出比重很高,这对缓解多年来一般消费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和内需不足的问题,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按照教科书里的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是负相关的,轻微的通货膨胀有助于扩大就业。
但是毫无疑问的,那些对物价特别敏感的人,生活状况会因此而变得糟糕。根据货币中性原理,通货膨胀并没有使人变穷,因为名义收入也是提高的。问题是最迫切需要提高收入的中低收入群体,往往是收入提高最缓慢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劳动学会近日发布的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报告,没有被广大网友认同。有数据表明,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等行业职工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所以,中低收入者的现实感受比逻辑数据更有说服力。教育、医疗和住房已经成为“新三座大山”,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全面涨价,几乎让人不堪重负。
如果既想保留温和通货膨胀的益处,又要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负担,怎么办呢?只有两条道路。第一是把商品分为贵贱,按照一定质量标准把商品分成不同价位,并保证低价商品的质量和数量。第二是把钱分为贵贱,通过货现率的调整,让穷人的钱更值钱。
把商品分为贵贱,就生活必需品而言,建设一种多层次的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难度很大。我们在讨论模拟出口的时候提到过,这块猪肉和那块猪肉之间,外观、质量、价格都相差无几。即使建设了这个体系,因为资本的逐利本能,大家常常一窝蜂地做高端,相对低端的商品就没有足够的供给,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衣食住行里,只有衣服可以体现差异化,北京动物园附近的服装批发城,跟王府井或中友的品牌服饰,价格和质量都有明显不同。出行方面,公交车基本全城统一的价格,火车票虽然有差距,但是低价低速的绿皮车陆续被淘汰了,出行基本只能选择主流价位的火车。
把钱分为贵贱,就是发行子币,通过市场的方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在给中低收入者发工资的时候,可以把现金和子币相互配合,按一定比例发放。比如说100元现金,分解为50元现金加50元子币两部分。这50元子币如果买猪肉的话,可以当作70元现金使用,这时候货现率为40%;如果买菜的话,可以当作60元现金使用,这时候货现率为20%。但是子币必须在半年内在本城市花掉,过期作废,不能存到银行,也不能买家电等商品。如果非要存到银行,就还是50元。当然,子币可以有很多种类,不一定定向到某一个具体的商品,可以是一类商品也可以是很多商品的组合,各自的货现率,政府可以根据情形针对性地加以调节。不仅是衣食住行,对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类开销,都可以此类推。
那么,增加的这部分购买力,由谁埋单呢?首先,可以由政府财政,最后补贴给收子币的企业,这跟发现金补贴给中低收入者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加保证了补贴的用途,不至于被挪作它用。其次,可以由收子币的企业本身消化掉。企业因为子币的发行获得了大批忠实客户,有义务给出一定的折扣;而中低收入者通过消费储蓄放弃了部分选择权,完全有理由获得一定的优惠。
让穷人的钱更值钱了以后,我们将发现:消费增长在加快,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贫富差距在减小,效率和公平并重的社会,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