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炒酸奶机 2007,中国酸奶“上海革命”



  上篇:上海酸奶市场,你真了解吗?  

  “进攻”上海

  上海,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快消品市场的核心“前沿”,是福地,又是地狱。处处是陷饼,更处处是陷阱。近年一直处在快消品行业风头浪尖的上海酸奶市场,已达到了“白热化”般的硝烟弥漫――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品牌、渠道、传播的大小“战役”笼罩,特别是在05与06年,愈发明显。

  以前的上海酸奶市场一直是光明、达能与味全的天下,但从06年开始,蒙牛军团快速挺进,不断攻城拔寨,从徐汇区到黄浦区再到闵行区,从GKA(国际超市)到SM(国内中超),再到便利连锁店,一路凯歌高奏, “不是高的不出手”,一出手就占据了主力酸奶第四名。

  光明、达能和味全酸奶军团又岂能让一头“外来牛”抢走大片份额?整个06年,酸奶市场即好看又混乱,不断的新品上市,不断的概念诞生,不光消费者,连厂家估计也眼花了。

  06年,超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但是,更可怕的07年“好戏“才刚刚开锣。

  在2006年中旬,一个中国排名前列的酸奶品牌,准备在上海滩大干一场,这是其痛定思痛的必然结果――这个品牌曾是中国白奶行业的冠军,而在上海市场,其酸奶产品却一直没有起色,甚至经常遭遇撤架惨境。这可是曾独占全国行业鳌头的大品牌,受此大“辱”,岂能不反省?痛定思痛,夺下上海市场。

  2007年,上海滩,一场酸奶大战即将爆发……  

  上海酸奶的“复杂”与“简单”

  上海酸奶市场,即复杂、又很“简单”,要确保两点:第一,彻底摸透上海消费者的心理。上海消费者是出了名的精明和挑剔,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第二,必须顺利且长久的进入各类终端,并且要畅销、长销和高价销。

  酸奶品牌进入上海各渠道易,但想长留各渠道却很难。而长期的畅销、高价销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我们熟悉的伊利酸奶曾进入上海的各大中超(SM)系统,最后却几乎全部遭遇撤架的悲惨命运,而且在上海的各大便利店系统,更是凄惨――竟完全没有进入这类渠道,这也几乎成了整个上海市场知名酸奶的特例。这说明什么?再大的品牌没有好的动销策略(品牌、渠道、终端等的系统制胜),将难以畅销和长销,甚至连渠道都可能进不了。再比如,三鹿酸奶曾三进三出上海市场,2006年底,它更是彻底退出上海市场。退出了,也证明三鹿失败了,虽然三鹿在华北地区是无争议的前三品牌,但在华东,在上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酸奶市场的“混水”,不好趟啊!

  上海所处的全国经济发展核心位置,决定了其酸奶市场的每一步发展,也是中国酸奶发展的缩影。上海做为中国较早的偏西方化消费城市,对各种奶质品的认知和需求一直非常高,早在上世纪的20年代,上海就有长居外国人口高达20多万,当时的上海本地市民就对西化产品非常熟悉。又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熏陶,现如今,上海市民对奶制品普遍有着成熟认知和消费习惯。在上海,你无论走进哪家24小时便利店,都能发现奶酪这类高档奶质产品。2006年9月,据最新第三季度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户上海居民每天要喝掉2瓶500ML低温鲜奶,和一瓶980ML低温酸奶,而且,这还未算其它类型的奶制品饮料,比如常温酸奶饮料。

  在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低温酸奶是指一周以内保鲜的新鲜奶,通过80摄氏度左右高温杀菌(专业称巴氏杀菌),也叫巴氏新鲜奶,能保存较多有益菌种;而常温奶则是能保质数月的非新鲜奶,通过120摄氏度左右高温杀菌,只能保存较少的有益菌种――关于巴氏奶与常温奶的论述,将另文详细说明。

  因为上海消费者对低温酸奶制品十分挑剔,讲究新鲜,喝奶大部分选择当地产的光明奶,觉得当地生产的奶更营养、新鲜,所以,导致消费者普遍对外地奶较排斥,只认可少数的外地奶,如蒙牛、伊利等。另外,上海消费者对价位相当敏感,完全有可能因为A产品比B产品价格仅低一毛或两毛而“易帜”。当然,从消费市场角度而言,这也是酸奶市场消费成熟的一种表现――已不再只是单纯看重品牌,而是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酸奶本质。  

  各系军阀,群聚上海,“狼烟四起”

  光明系军阀

  上海酸奶市场的各路军团中,属本地的光明酸奶最具优势,一直以来,无论是外来的蒙牛、味全或伊利,都无法撼动光明在上海酸奶市场的霸主地位,毕竟光明是上海本地品牌,已经服务上海消费者几十年,彼此建立了很好的忠诚认知与购买度,哪怕是在2005年发生的“光明回收奶”风波,造成了全国大面积的光明奶制品销量下滑,但是,这仍未太大影响光明在上海地区当年的销售,并且,光明能够迅速的借助本地优势,以上海市场为起点,重新的在全国夺回了大片市场,上海忠诚的消费者功不可没。

  2006年,光明除了生产光明牌低温酸奶外,还生产新健能低温酸奶――光明的子品牌,在2006年承担了光明很大部分酸奶销量,增长趋势明显,并且,光明健能也成为上海消费者十分钟意的新型高端酸奶品牌。

  一直以来,在上海低温酸奶市场,与光明竞争的主要对手是味全、达能,蒙牛是2005年底才正式进入上海市场,现在,达能已与光明“一家亲”了,甚至共享一个酸奶工厂和一条生产线,光明新健能与达能AB酸奶就是出自同一条生产线。光明与达能是一个派系,共享市场,一致对外。

  味全系军阀

  再看味全。几年前的“复原乳”风波,对味全的打击十分巨大,甚至现今仍未完全恢复,当年的全国第一酸奶品牌,现今正受着各路敌人的围攻,并且,不断有消费者退出其消费阵营,选择其它酸奶品牌。现今,在各大终端,味全的大部分产品包装仍印有“复原乳”字样,笔者在很多KA卖场进行调查时,发现仍有很多消费者面对“复原乳”字样,采取谨慎购买态度。当然,尽管如此,但味全酸奶的味道仍是很多女生的最爱。味全现今的大部分销量,仍主要来源于对味全口味信赖的女性消费群体。而且,随着“复原乳”被更广大市民的深入认知,开始逐渐了解到“复原乳”的本质,大部分知名酸奶品牌都是“复原乳”生产,不少新知消费群体加入到味全酸奶队伍当中。毕竟味全当年能拿下全国酸奶第一品牌,其口味与品质也确不是乱盖的!

  内蒙系军阀

  蒙牛和伊利,内蒙古的草原兄弟,一直在中国各大市场攻城拔塞,让各地奶业心惊胆颤。在上海市场,也体现了“蒙古血脉”的张扬。蒙牛酸奶,2005年才正式开始进入上海低温酸奶市场,虽然入市晚,但成效高。蒙牛渠道市场策略得力,营销措施到位,且其品牌优势十分明显,再加上产品力推动快速,其产品规格与种类繁多,比达能与味全的产品线都要长。还有蒙牛的全国与地区性线上传播力度配合,如此系统性与策略性的快速推进,其市场覆盖率在上海市场仅半年时间,就突飞猛进,迅速成长为光明的最大潜在对手,超过其它品牌,位居光明、达能之后,与味全多年打拼的市场份额几乎相差无几。

  但反观伊利酸奶,虽然进入上海市场比蒙牛要早,但销量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在渠道的横向、纵向渗透及覆盖率都远远不尽人意,笔者调查时,结果完全出乎预料――没有任何一个便利店有伊利牌酸奶销售,简直难以想象。甚至,伊利在SM系统(中超),也普遍遭遇撤架的危境。其现今完全不能对光明、达能与味全造成实质上的威胁。

  其它小军阀

  再看其它的上海市场酸奶销售品牌,比如全佳,三元(两者为同一厂家生产)、妙士、三岛等,都属于二、三线酸奶品牌,销量和品牌、渠道覆盖率等都无法与光明等大品牌竞争,大部分只存在于KA与中超,其它销售渠道很少进入,且各产品的品牌认知与购买率都远不及光明等大品牌,唯一的购买促进因素,可能就是在与其它名牌相同类型下的超低价策略。

  

  主力“部队”:500ML-1000ML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酸奶市场各种规格产品已相当成熟。以光明酸奶为例,笔者在上海各大KA渠道终端调查发现,最小规格100ML(毫升)、最大规格2000ML,这两种规格之间,竟有各种不同规格产品近三十余种,其人群覆盖率从小学生到成年人,无论男性或女性,单身或家庭,都能找到其合适的酸奶品种。而且,这还只是从产品的ML(毫升)规格来比较,还有不同ML(毫升)之间的不同口味和包装,比如光明酸奶就分为原味、果味、小果粒、大果粒等,果味和果粒味中又分近十五种不同的规格,然后,再分别以不同的包装进行区别,有小瓶装,大瓶装,屋顶装,塑料盒、瓶装、大桶装,小桶装。按此细分,光明的所有低温酸奶品种数量可以达到上百种,够庞大的产品线。突飞猛进的蒙牛低温酸奶也是走产品全系列路线,完全覆盖各种规格的产品,同样来自内蒙的伊利酸奶则比蒙牛的产品线要少;而达能、味全和味全,则主要集中在500ML-1000ML之间的中等规格包装的原味型酸奶。其它的品牌,如全佳、三元、三岛等本地品牌主要集中在在容易走量的950ML低价策略,外地品牌如妙士则在500ML和950ML两种规格销售。

  综观所有畅销的低温酸奶规格产品,处于最佳销售范围的规格产品是:500ML-1000ML之间。而这,也正是光明、蒙牛、达能、味全的主要销量来源,基本符合了2:8原理(20%主要产品产生80%主要销量)。

 上海炒酸奶机 2007,中国酸奶“上海革命”

|!---page split---|

  上海酸奶消费,一本“便宜经”

  其实,对于上海的成熟消费者而言,最实在的“促销”,莫过于产品本身的高质价低和物美价廉――这是永恒不变的消费真理,在上海消费者中更显得无比有效。对于品牌,上海消费者可能有更理性的认知,况且,上海的主要低温酸奶品牌竞争阵营,在2006年蒙牛酸奶的大举进攻之后,基本已经成形,光明、达能、蒙牛、味全、伊利,五大品牌撑起上海酸奶市场85%以上市场份额。在品牌差异化不大,品质同质化很高的背景下,精明的上海人,当然更关注价位。根据我们前面分析得到,主要酸奶销售规格集中在500-1000ML之间,且以1000ML为各品牌所主推(容易走量)。我们再根据下图,可以分析发现,此规格类型的酸奶价位普遍定在8元以上。几乎没有任何一款1000ML左右的酸奶低于8元。而根据笔者参与的、即将上市的新酸奶产品定价报告显示,其整体新型生产成本投入,加上渠道、营销等各环节成本总和,将能支撑其零售价格定在8元以下,很显然,在这个敏感的价位区间,谁先占据主动,谁将更有机会。而现在,各大品牌没有主动出击,安于现状,谁也不愿搅了现在的好局,此背景下,有充分准备、零售价低于8元的新上市产品,必将大有作为。当然,价格优势一不小心也有可能转为价格劣势――太低的价格总会让人误以为是低档货,.这也是为何达能与味全是酸奶高档品牌的原因,它们的价位是最高的!

  

  上海人:“刁、精、稳”

  “刁、精、稳”,这三个字,更能贴切表达上海酸奶市场的消费现状。在对上海的十个区进行的系统深入调查、并对上百个消费者的访谈之后,我们发现,上海人的酸奶消费习惯,确实即刁又精还很稳。而这,恰恰是一种成熟、具有消费领袖特色的表现。

  上海的消费者如何“刁”?――对酸奶太挑剔

  上海是中国酸奶市场的消费重地,与其它地区消费者存在着很大消费观念差异,消费者非常成熟,经过多年的酸奶消费过程和厂家品牌宣传教育,已经对酸奶的品质、品牌、口味等都有了很“刁”的消费观念,对各种规格酸奶的认知极其理性,这种理性消费观念,并非普通酸奶品牌所能左右。首先,喝酸奶必须是名牌,然后,酸奶要即好喝又新鲜。

  上海的消费者如何“精”?――对价格太敏感

  都知道,上海人聪明,更精明。上海人做生意是出了名的精。上海人买酸奶同样表现出一种不一样的精明。其精明则主要体现在对价格的敏感上,其它地区消费者可能还停留在对品牌概念、广告传播、包装或新品等的诸多关注,而上海消费者已经是在各大知名品牌的相同规格中,挑选价位更低的产品,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除了品牌,就是品质,然后是价格。而各大品牌的品质其实并无太大差别,所以价位成了主要购买考虑因素。这是一种典型的酸奶消费成熟表现。

  上海的消费者如何“稳”?――对品牌很忠诚

  上海消费者注重价格,但不是唯一,因为他们对品牌很忠诚。很多上海人十几年都只喝光明牛奶,这就是本地优势,拥有巨大的忠诚消费市场。更难能可贵的是,消费者的成熟与理性,让他们知道光明确实更新鲜,除了达能,主力品牌中几乎没有其它能与之在新鲜度上相抗衡,也均没有形成上海本地生产化。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很多年轻消费者更注重口味或营养,会选择达能或味全,这两大品牌现在都有较高忠诚度,也是高端品牌购买率最高的。而光明06年新上市的新健能高档酸奶品牌,也是剑指高端消费人群。蒙牛酸奶则显然不是高端定位,走得是平民路线,价位比光明更低――能吸引平民消费者;口感偏绸――能吸引年轻消费者,偏爱很绸的酸奶味感。综观主力品牌,上海消费者忠诚度普遍较高品牌,主要集中在,光明、达能、蒙牛与味全这四大品牌。然后就是伊利等销量不甚理想品牌,其购买忠诚度普遍较低,主要还是因其渠道、终端问题较大,无法形成巨大消费忠诚购买度。还有一些其它酸奶,比如像全佳、三岛等中低档品牌,则更多是针对低价购买的老百姓,而且捆绑买赠销售较多,品牌价值普遍不高,但也仍有较少消费忠诚度,主要是一些以价格为唯一购买衡量标准的消费群体。

  

  酸奶渠道,“红旗飘飘”

  上海酸奶市场的成熟,必然伴随着其渠道的成熟,甚至可以说,正因为其渠道的不断成熟,才有了消费者的持续成长,最后加上新产品的不断跟进,催熟整个酸奶市场。

  上海酸奶市场的销售渠道,主要可以分成四大块面,第一,全球性KA,即我们说的GKA,比如家乐福,沃尔玛。第二,全国性KA,即我们说的LKA,比如好又多,大润发,第三,地区性SM中超店,比如农工商、华联吉买盛等。第四,便利店,如好德,可的,良友金伴等。低温酸奶需要的冷链和冷柜高档要求,造成了低温酸奶必须也只能在这四大主要渠道进行销售,而其它渠道则鲜有高档的冷链储存系统。

  另外,还有一种潜在的酸奶渠道,即餐饮系统,这类终端一般有大型冷柜,但在笔者调查上海近八个主要区域的餐饮渠道中,很少有酸奶产品销售,即使有,也多为不知名小品牌,和不走流通专走餐饮的特殊酸奶品牌。主力品牌对餐饮渠道的不够重视,缘于KA等现代渠道的销量远远高于餐饮渠道,但是,只要策略与执行得力,餐饮渠道开发还是大有可为。

  在对上海的十个区近百个终端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GKA和LKA,消费者平均每周至少进入一至两次;在SM中超渠道,消费者平均每周进入三至四次;在便利连锁店渠道,消费者一般每天进入三次左右。这三类渠道的销量对比中,每月销量最多的明显是KA渠道,它几乎构成了每月的三大渠道酸奶销量超过80%的份额。而中超占了15%左右,便利店则只占了5%左右。到便利店购买的酸奶品种或规格,大部分集中在100-250ML的酸奶,而在KA则主要销售1000ML-2000ML的酸奶,销量巨大,中超则是一种KA酸奶销售的有力社区消费补充。

  酸奶的月销量是以吨位计算,毫无疑问,KA系统的大容量包装酸奶销量是最可观的,这个渠道系统里都是销售1000-2000ML的酸奶品种(我们曾做过推算,光明等主力品牌的月均总体销量,保守保计,能销售600-700吨左右)

  下图中,红色即代表已进入的渠道系统,未标色或只标一半则为未进入或只进入一半的渠道系统。

  

  再看酸奶终端:“成熟”与“幼稚”

  酸奶是一个成熟的品类,在不同的渠道有着不同的终端表现,往往按传统的渠道终端表现进行打分是行不通的。我们根据不同的渠道来进行不同的表现区分。

  在GKA和LKA,这两大KA渠道的酸奶终端表现,与两点有关,第一,与终端店的自身销售政策有关;第二,与企业的销售策略有关。在很多KA,比如上海沃尔玛,根本就不准厂家在终端进行常规的宣传表现,必须完全按照其店内总体规定的终端表现行安排,这就限制了酸奶品牌的宣传,使其无法在KA进行终端的表现或大力传播,往往只能是抢占最好的终端冷链陈列面,由消费者自行定夺。于此,也快速催生了在各类KA渠道里,酸奶的导购员迅速增加的现象,比如蒙牛,在很多店内竟能发现四个导购,早晚两班各两位导购,由此可见蒙牛市场进攻策略的与众不同,其市场进攻的魄力非常之大。

  可以说,在上海KA,各品牌酸奶市场已经将战争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充分体现了KA渠道的终端导购系统与消费习惯的成熟。导购员,几乎成了各品牌在KA渠道里的最佳终端传播表现,往往比传统的物料宣传更具“杀伤力”。

  在大型KA卖场内,光明、蒙牛、达能等都有很好的导购员进行现场促销。而在中超和便利店,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调查发现,这两类渠道基本很少有导购,特别是便利店是不可能有导购的,全上海有几千家便利连锁店,安排导购是行不通的。而厂家在中超渠道,也因为导购员成本过高,与产品销量不成正比而一般放弃在中超设立导购员,除了部分的中超和便利店有终端分众视频广告外,大部分还是无明显的终端宣传表现,主要依靠抢占良好终端陈列面,甚至连小型POP海报等物料也很难见到。

  除了KA卖场的宣传与消费成熟,在其它渠道,低温酸奶终端争夺却又显得很“幼稚”,这造成终端销量的极不平衡,在整体竞争白热化的态势下,中超与便利店却仍依赖于自然销售,这也造成了这两个渠道的月均整体销量只占较少比例。|!---page split---|

  促销“钢丝绳”:死与活的博奕

   “多促多销,少促少销,不促不销” ――这句话,是上海酸奶市场真识写照,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当然,也许从辩证的一面看,这也多少促进了酸奶市场促销水平的提高,但可惜的是,我们调查下来,似乎并没有发现促销水平有多大提高,大部分手段仍停留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买即赠”的传统促销方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我们所调查的近百个GKA/LKA/SM/便利STORE店中,没有发现一种突破式的低温酸奶促销手段,几乎全部是有买有送,特别是在销量最大的KA店里,那些导购员每天的必做功课之一,就是将若干的快过期的酸奶(半月为一周期,超过即为过期奶),不停的捆绑在未过期的大瓶装酸奶上,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

  而面对上海消费者对超低价格的过份偏好,各酸奶公司做得最快的一件事情,不是在旧产品上的不断创新,从而增进销量,而是在不停的推出新产品,无论是ML/口味或包装,都不断不推陈即出新,以此吸引消费者,可见一种新酸奶产品的推出成本极低。从某一层面而言,这种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策略也是一种间接的促销策略,更是一种提升总体销量的优质产品线设计,只不过,推出速度过快势必造成太多浪费,有些新品还没有到销量井喷时期,就迅速被其它类似新品替代,有些新品完全就没有销量,根本无法覆盖并借力提升总体酸奶销量,如把这些推出新品的资金,放在原有强势旧产品的终端促销策略上,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哪怕是对一些经销商或卖场等渠道成员进行促销,也会省时省力省钱。看来,推出产品速度过快,也并不全是好事,差不多能够完成销量互补就可以了,过多过长的产品线将造成浪费资源,也不好管理。  

  看那些品牌:杀红了眼,“胡言乱语”

  谈到品牌,我想,不得不慎重的、深入阐述在上海酸奶市场调查的结果。其实,说到上海的酸奶品牌,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而言,似乎压根就没有彻底的“品牌”――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的的确确。按照现在的这种局面下去,只能是厂家花更多的钱,却得不到更多的回报,虽然将大部分的钱都投进去,却没有更好的享受到品牌带来的好处。这对于这些全国知名品牌而言,也许是一种另类的讽刺――靠品牌起家,却越来越不正视品牌的创新。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指的品牌,不是企业品牌,而是产品品牌,比如蒙牛品牌所属的某一单品酸奶。何为品牌?我想有必要重复一下这句看似废话的“真理”――品牌代表着你的产品,并能让消费者快速对你的产品形成认知、熟知、购买以及重复购买。其中关健在于有所区隔,比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两者有何区别?口味上是无法区分的,但品牌上却有太大区别,在全球完全是两大不同阵营。但上海的酸奶市场,某一程度上是代表着中国低温酸奶市场,却在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中,似乎愈发混乱起来,丢失了最宝贵的产品品牌创新,甚至于区隔越来越小,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对89个消费者进行的随机访谈中,均表示,品牌对低温酸奶十分重要,但却有95%的消费者不能准确回答光明与蒙牛的酸奶产品品牌区隔在哪里。

  再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光明--100亿个益生菌、蒙牛--20亿个益生菌、伊利--6亿3千万个益生菌。还有很多其它品牌的益生菌说法,总而言之,品牌概念极其混乱。现在的低温酸奶市场,让人联想起几年前的保健品市场,概念满天飞,让消费者不知所以,最后国家相关机构不得不动手惩治。在上海的各种低温酸奶品牌,把益生菌捧得比天还高,当益生菌本身太过雷同时,就打出数量牌――拥有几十亿支的益生菌……让人不知所云!

  

  酸奶包装:边缘性的“致命一击”

  包装,看似一个边缘性的购买决定因素,其实却有太多“玄机”。对于包装,只要演绎得当,一样能挑大梁,成就知名品牌。当年蒙牛就凭利乐枕包装而一飞冲天,伊利也是通过利乐包而红遍全国。按上海酸奶市场发展趋势讲,或者按欧洲酸奶市场的包装发展而言,包装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酸奶的进步与否,第一眼就体现在包装上,可能更环保、更时尚、更方便、成本更低等等。但是,很可惜,我们现在看到,上海市场的酸奶包装产品,是那么缺乏激情,那么没有区隔。从传统的百乐包,到现在的屋顶盒,塑料瓶、桶装,一用数年,那么缺乏创新,有些包装甚至老土。这造成了市场上的一种假象――酸奶包装就应该是这样,是屋顶装,是瓶装,是杯装。消费者不知道,在欧美,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传统老式包装,每年都有新型包装上市,伴随的是酸奶市场的不断创新。看到上海酸奶市场的沉闷包装,似乎也看到了上海酸奶市场的缺乏创新。

  且不论创新的包装是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起码创新是一种行动,一种进步的象征。当年,利乐包或利乐枕没有面市时,牛奶包装都是那样老土,消费者也没有怨言,但随着新包装的上市,消费者才发现,原来牛奶包装还可以这样好看,这样方便。成本降低了,销量提升了,虽然,利乐包在欧洲并不是最主流包装,只在中国红红火火。

  上海酸奶市场,2007年,期待着创新的革命!

  

  上篇暂告段落,敬请期待下篇

  下篇:上海酸奶市场,2007“荡气回肠”  

  由于相关策略会涉及商业机密,暂不公布具体细节,以下只阐述大致思考方向,也只能是点到为止――

  我们的产品,虽然在上海市场并非强势,但我们有自已的三大优势(后面叙述),面对上海市场的这种相当成熟但也很混乱的局面,把准酸奶市场的动脉,攻击主要品牌的弱点。并彻底放大自身的优点,完全有可能创造新的酸奶市场奇迹。

  策略:三张王牌闹“革命”

  目的:成攻引爆上海酸奶新市场、成为上海酸奶市场新旗帜

  竞品有何弱势?我们有何优势?能否互补?

  综观我们以上的深入分析,有关价格、品牌、渠道、促销、包装、终端表现等,上海的各主要低温酸奶品牌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而其中的主要“攻击点”,则主要集中在价位、包装和品牌上――

  价位没有低于8元的大容易(1000ML左右)酸奶?我们或许可以,因为我们的有一种新型包装材料,这将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包装没有特点――我们发现,整个上海酸奶市场的各主要品牌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传统,无新意,创新少,我们产品的包装正好能够弥补这些问题

  产品品牌无强区隔――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上海的各种酸奶品牌的区隔性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在益生菌的引用上,已经很少有突破性。

  再看我们自已的产品,拥有三张王牌:新式包装、百姓价位、新品牌概念。这些构成了我们进攻上海酸奶市场的最主要关健因素。

  包装――看似无厉害关系,其实深藏玄机。包装换代大革命――

  价位――价位统一且更低。同一终端价格要统一,且价更低质更高。迎合消费者的价位底线

  品牌――产品品牌概念上有大突破。还是从菌上入手,但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是不一样的菌。

  以上的这些,只是建议与思考。并且,本人保留其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一经发现擅自采用,将诉之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希望:上海的酸奶市场,在不久的将来,将看到一种新的品牌巨头格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924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平安,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官方网

中国平安,中国平安! 2008年3月初,中国平安拟推出创世记录的再融资规模1600亿,致使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第一波打击后有一丝转折的中国股市突然再次崩溃,平安的巨量再融资不仅炒红了这个名为国有,实为民营的公司,还捧红了一个人:马明哲! 2008年4

2007年中国GDP增幅上调 美国gdp增幅

2007年中国GDP增幅上调至13% 经济总量已超德国中国经济跻身全球三甲时间前推一年记者14日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经过最终核实,2007年GDP数据再度大幅度上调。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57306亿元,按不变价格

7.8元的救命药炒作到4000元,责任谁担? 责任担当

7.8元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救命药被炒作到4000元,目前该药的生产厂商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一家。这家药厂因为该药的生产已经是亏本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向上申报提价,而是采用不生产的方式到逼社会呢?这样的话,药厂的社会责任心是不是也

声明:《上海炒酸奶机 2007,中国酸奶“上海革命”》为网友清高不是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