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抽空翻了翻过去积累的名片簿,发现有许多企业已经杳无踪影了,名片上原本熟悉的人也不知道换了多少单位,跳槽也该是家常便饭了。有时想想,会引发许多感慨出来。
说起来这也并没什么奇怪,企业的生生死死,人员的来来往往就像大自然新陈代谢一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应该把它当做平常事了。如今这时代,没有一种优势可以永远屹立不倒,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高枕无忧,遗憾的是,有些人不是根据自身的擅长和努力来调整自己,而是片面从个人主观喜好来盲目决定未来,其结果就会面临更多的碰壁机会,这也如同企业兴衰一样,需要我们从中悟出点东西。
这方面,香港富豪李兆基的故事就很耐人寻味。
李兆基,曾经的华人首富。恒基兆业地产集团主席。从身带1000港币来到香港到如今资产达到52亿美元。
即便拥有如此丰厚家业,李兆基通过多方考察挑选接班人时,对儿子李家杰常常循循善诱。他告诉儿子,在他初来香港时,在中环有一家老字号的药材铺,金融界中人一有什么头昏身热,就会跑进去买包中药。铺内的伙计会不厌其烦地将每一种中药的药名和成效用途向客人解释,令人不但增加知识,而且增加信心。到了后来,后人继承药店事业,雷厉改革,说是要讲求工作效率,开始取消与客人的亲切沟通。旧顾客没有了亲切感不一定光顾,新顾客更没有特别关系可言,走进哪一家药店去买药都没有两样。于是,这家老字号的生意与信用也就大不如前了。
两父子经常在一起分析这家药材铺的兴衰故事,一起思考恒基集团的未来,说实在,从这家小小店铺的变换可以从中悟到什么才是经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