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产业在迅猛崛起,成为国内经济的亮点。“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休闲经济”,“娱乐经济”的种种说法,莫衷一时。
旅游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这个概念。当然纯粹从营销的角度而言,而非从“长官意志”,或者政府形象工程、亮点工程,或地方经济“跟风”“一哄而上”的大跃进式的发展而言。
首先,旅游是产品。做为产品,“旅游”就必须具备产品的特征――具有消费利益,能给消费者(游客)带来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一“产品”的特征上,大部分旅游景区,都极力营造、创建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基本上具备了产品的特征。
其次,旅游是品牌。品牌是升华了的产品。产品属于创造者、拥有者的,而品牌,是属于消费者心中对产品类别的选择。例如,国内最旖旎、奇特的景区在哪里?旅行社、游客,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九寨沟”――因而,“九寨沟”是旅游的品牌。而“九寨沟”内众多的景区景点,就是“旅游产品”。可见,只有当旅游产品成为品牌之后,景区才会深入人心。
品牌的另一个特征是“独一无二”,“别无选择”。例如在天下名山的旅游中,华山之“险”,
黄山之“奇”,峨眉山之“秀”,青城山之“幽”天下闻名。有可能有的地方的山更险、更奇、更秀、更幽,但由于这些名山已经占据了游客心中的认同,因而成为“独一无二”,“别无选择”的品牌。
第三,旅游是文化。对于文化的理解,大部分人是摸不准概念的。什么样的旅游文化是文化呢?文化是旅游产品、品牌和游客互动的产物。我们选择夏威夷的海滨为全球首选的度假圣地,不是因为夏威夷的海滩、海水比巴厘岛或爱琴海沿岸的海滨沙滩更加迷人,而是因为独具文化特色的“夏威夷风情”;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不一定是全球最繁华的街区,但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巴黎时装、法国香水以及法国优雅浪漫的文化,成就了香榭丽舍大街上品牌的价值。可见,文化乃旅游之魂。
然而,在国内大部分旅游景区,产品、品牌略具雏形,而文化的内涵、品位、氛围,则显得匮乏苍白。文化韵味浓厚的景区景点、旅游城市,屈指可数。
从产品上分析,“同质化”让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大大下降。凡具备强大产品力的产品,无不具备“独特个性”的特征,给消费者(游客)以与众不同的感受。例如“水乡周庄”成名之后,大量的“周庄”模仿秀纷纷出现――浙江义乌镇、苏州同里,这是较著名的。不出名、不成名的“水乡古镇”便不知凡凡了。再如“三国城”成功之后,“水浒城”,“汉城”,“唐城”,“宋城”等各种历史题材为主题的“人造”景区,纷纷崛起,迅速泛滥。在影视剧热播之后,消费者兴味索然之后便成了“死城”。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在于独具特色的个性,在于可持续的产品力量的传播。因而,具备历史、文化、自然价值的旅游产品,别具竞争力。例如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九寨沟、桂林山水、峨眉山、华山、黄山等;以历史遗产为特色的兵马俑、长城、故宫、圆明园等;以城市综合文化为产品特色的如西安、成都、南京、北京等;以人造景观或各种时尚休闲为主题的产品,如深圳欢乐谷、锦锈中华、香港迪士尼等。一般说来,具备独具特色旅游产品在软件设施、管理上健全之后,就形成了旅游品牌。
从品牌上分析,旅游产品是旅游品牌内涵中的核心部分。不同的旅游品牌,分别依据自身的特色,形成“价值定位”。例如天下名山众多,各具特色。要实现品牌价值的差异化,就必须进行“定位”。因而,峨眉以“秀”为价值,号称“天下秀”;而华山以“险”为价值,当然宣称“天下第一险”。独特的价值定位,很容易让旅游品牌从众多的竞争产品、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在消费者(游客)心中形成鲜明、准确的认知。
文化是旅游品牌之魂。有些旅游产品的文化,是与生倶来的,是产品的特性之一。例如古城、古都的文化底蕴,北京、西安、南京就是;自然景观中所散发的自然文化的意韵,如九寨沟、峨眉山、黄山、武夷山等;人文文化和自然景观、民族特色、风情的综合文化,如云南丽江古城、西藏拉萨。这些旅游产品和品牌,在文化的洋溢中张扬着个性,焕发着无穷的文化魅力。
苏州是典型的文化型旅游城市。城市的社会、人文文化特色,把景区景点包容起来,旅游产品众多,旅游品牌价值积累深厚,文化管理、文化传播的功夫功不可没。相比之下,很多偏远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疏于文化管理,或者没有从文化内核上把握、构建产品、品牌的“文化工程”,旅游产品只有文化之皮毛,而没有文化之内涵。
在品牌的价值内涵中,文化的力量对市场、消费者的影响,十分重要。国外的旅游品牌中,文化从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我们绝大部分旅游产品、品牌中,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底蕴、文化的细节,十分粗糙,让品牌的价值大打折扣。
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文化塑造,和商业化开发不应该有任何冲突。但在绝大部分国内的旅游产品、品牌中,要么有文化,没有商业,或商业化开发不足;要么商业开发过度,糟践了产品、品牌的文化价值。商业与文化,成为旅游产品、品牌经营的两难选择。
因而,很多以“文化”为口号的旅游景区,实际现状是“关卡林立”,商贩云集,各种低档伪劣的旅游产品充斥旅游景区。号称道家圣地的青城山,以“天下幽”闻名于天下名山,但道家文化的“散漫”,在景区的方方面面,成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疮疤”。小贩摆摊,道士也摆摊,卖起了旅游纪念品。进入这样的旅游景点,旅客在和道士讨价还价之间,道家“大道无为”的文化要旨荡然无存,“青城天下幽”也成为了一个大型的景区“集贸市场”,幽静的自然境界破坏殆尽。
现在我们国家讲“和谐社会”。在旅游品牌的文化创建、文化传播,或者旅游文化的商业化开发中,“商业”和“文化”同样可以“和谐开发”“和谐共处”。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典型的资源开发――有形的景观、休闲娱乐资源,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把旅游产品做成品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旅游文化的商业化开发是把产品做成品牌的必经历程。因此,在旅游产业,资源是核心,商业化开发、商业化应用是手段,这是旅游产业的经营思维,也是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营销方针。
掠夺式、快餐式的旅游产品开发,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营销误区”(开发误区)。例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带火一个旅游景点,带红一个旅游品牌的现象年年都有。但是这样的旅游产品、旅游品牌,都如“昙花一现”,悄然缩放之后又骤然凋谢。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带动了山西琪县的“乔家大院”的旅游狂潮,“晋商寻源”旅游景区火爆异常。但随电视剧狂潮的消退,“晋商文化”也迅速降温。更典型的是“三国城”、“水浒城”以及众多的古典题材的主题旅游景点,文化成为“快餐”,缺乏文化的内涵和张力,缺乏文化对消费者长期的吸引力。文化卖点“单一”,“单薄”。另一方面,对文化的肤浅认知,粗泛的商业化开发,让旅游产品、品牌不具备成长的潜力,不具备持续性的力量。
真正的文化,是具备独特个性、独特内涵的精神价值。很多人高学历,但不一定有文化;而那些没有上过学堂,却成为民间工艺大师,皮影大师,剪纸大师的人,却是真正的“有文化”。这个道理应用在旅游产业的文化思维中,同样适用。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克隆、复制的旅游产品,一座又一座同样风格,同样香火旺盛的寺庙的时候,虽然可以看到一时的喧嚣?但这样的旅游产品,却没有任何的生命力,不具备任何文化的内涵。如果非要说她们有文化,那么是“伪文化”,“快餐文化”,很难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带来价值积累的机会。
旅游品牌是旅游产品的整体价值表现。景区是一个大产品,景区内不同的景点,是小产品。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同样是产品。小产品的“生态圈”构成了旅游“大产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产品硬件是死物,但服务、文化、人文色彩、氛围的营造,却是灵魂,是让旅游产品栩栩如生的“催化剂”。只有完整的“硬产品”和文化韵味浓厚、人文气息浓郁的“软产品”,才能形成具有良好口碑的旅游品牌。
旅游“大产品”内的“小产品”,往往被忽略,或粗制滥造。例如旅游产品、纪念品、地方特色产品,在各地的旅游产品中,产品粗糙,但价格昂贵,成为旅游景区“生财有道”的“武器”。同样的产品,价格千差万别,政府、企业、小商贩、当地农民都成了“推销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游、旅游公司成了“托儿”。近年来,为什么“旅游购物”游客投诉最多,又最不胜其烦的旅游“疥疮”呢?----一方面,可以看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经营者“经营无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旅游“小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旅游文化的商业化开发,是旅游产品、品牌营销中的软肋。
景区、景点的硬产品大多是对自然、人文景观的开发,而游客可以带走、值得带走、乐于带走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则是旅游产品的“浓缩”,是旅游品牌的“代表”,也是旅游文化商业化开发的“窗口”。但是,在国内的旅游景区,大部分旅游纪念品是雷同的。“佛文化”产品,水晶珍珠雕刻,茶叶根雕木刻,千篇一律,既无文化可言,也无特色可取。北京的景泰蓝,老北京的鼻烟壶,在海南的海滨浴场摆得满地都是,这其中文化的“特色”又从何而来,从何谈起呢?
文化的商业化开发,应体现在旅游大产品、小产品的每一个细节。既有表面的文化功夫,又有细节,细微之处的文化雕饰。最关键的是,必须拥有文化的主题、文化的主线条,在旅游区的每一个产品上,渗透着文化的含金量,焕发着文化的生机、魅力。
旅游景点是文化,旅游服务是文化,旅游区的人,同样也是文化。福建惠安是个小县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热点旅游产品,但“惠安女”却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亮点”。“惠安女”的勤劳质朴,“惠安女”的独特服饰,成为了时尚社会的“文化”,因而惠安的旅游也因“惠安女”而兴旺发达,游人络绎不绝。自然文化,景观文化,休闲文化,人文文化,特色文化、个性文化是旅游产品、品牌的最核心的卖点。
然而,文化的商业化开发,存在着矛盾。旅游文化因“独具特色”而吸引消费者。消费心理中的“猎奇”、“独占”基因往往会逼迫旅游文化的“过度开发”。台湾阿里山的“冻顶乌龙”闻名天下,“冻顶乌龙”产品供不应求,有价无市。随后,阿里山高山茶园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当越来越多的“物以稀为贵者”品尝着沁香宜人的“冻顶乌龙”时,台湾的阿里山在哭泣。高山的自然生态被破坏殆尽。在与阿里山遥遥相对的武夷山,“大红袍”为国宝级茶中极品,“大红袍”的产业化也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人类是饕餮,和自然相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若从文化的“和谐开发”、“可持续有序开发”这两个层面上,来经营旅游产品,来呵护旅游品牌,来传播旅游文化的理念,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将会更加理性、有序规范得多。
旅游品牌离不开文化;文化的渗透、积累和传播,也是旅游产品、旅游品牌营销的关键环节。只有文化,才能成就“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何足奇,BENTOO跨越颠峰首席顾问。致力于白酒品牌文化品牌管理,本土营销模式的研究探索。
王值君,BENTOO跨越颠峰艺术顾问,四川省乐山师院工艺美术系教授,致力于历史,人文,文化艺术的商业化应用研究。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28-85228577 6642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