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是人性 营销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把握——“于丹现象”的营销解读



  孔老夫子永远不可能想到,在二千五百年后,他与一个小女子有了不解之缘,就是这个小女子,开口万言,闭口成理,将他的经典巨著《论语》演绎成普世的心灵鸡汤。她的《论语心得》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这个小女子就是于丹。由幕后的策划到走上《百家讲坛》的公众人物,由美女教授到一个明星专家,于丹这个名字已经远远超越了“超女”、“易中天”的知名度,刹那间跃居各大报纸、网络的显要位置。《论语心得》一书的首次印量就是60万册,而这至少可以给于丹带来一百多万元的入账,至今销售量已达250万册,后续的《庄子心得》,在北京现场共签售图书超过1.5万册,购书者竞排出几百米的长队,如此火爆的场面我们已久违了。

  然而,树大定会招风,对“学术超女”于丹的批判从其蹿红之日就接踵而至。先是北京、清华等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抛出“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檄文,檄文中称于丹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用媚俗的方式传播有害的思想。十博士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之后又在于丹签名售新书时,一名反对者竟打着“孔子很生气”的旗号,现场抗议,一时间褒贬有加,于丹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营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同样是营销。对于于丹现象的褒贬,我们暂不去评论,而作为一个成功的营销现象,却非常值得解读。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让我们在营销上解构于丹现象。于丹是一个靠公众媒体得以传播塑造的品牌,支撑这个品牌的产品就是《论语心得》,而《论语心得》作为她的拳头产品,一炮走红,知名度、美誉度兼而有之,于是品牌的系列产品《庄子心得》也开始粉墨登场,并且同样倍受追捧,忠诚度也出现了,众多的“鱼丸”纷纷去购买产品,媒体的竟相追逐,于丹品牌更是锦上添花。明星的恶炒是有意栽花,而于丹被北大、清华十名博士的攻击,却是意料之外,于丹品牌的火热传播也因此再次升级。从于丹品牌及产品的整个营销脉象来看,于丹现象处处昭示了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本土的营销理念和技巧。

  解读一:消费者,是教育还是迎合?

  《论语》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虽几经沉浮,但做为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还是被保留和传承下来,甚至国外很多学者也在研究它的精髓。然而,除了那些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论语》已经是中学课本的遥远记忆了。扳起面孔的生硬教育,懵懵懂懂的理解,敷衍应试的无奈,早已随着时间的飞转而消失殆尽了。而于丹的“论语心得”是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开掘了《论语》这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宝矿,让其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再现光芒。为什么千百年后,一直被人们敬畏的《论语》却走入了寻常百姓心呢?在当今中国,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物质诱惑和精神困惑,而“论语心得”恰恰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紧扣了21世纪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让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论语心得》给了人们最需要的,最想要的,最有意义的精神食粮,这是对需求的一种迎合。

  消费形态两个固有的特征:就是变与不变。不变是指消费者拥有自己固定的消费习惯和理念,形成了一种消费文化和思维定式,变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新的需求会不断的产生。

  通过传播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改变他们固有的消费习惯和思维定式,这些习惯和定式是多年积习而成,要去改变就需要足够的时间、巨额的资金,同时也要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被别人灌输一些观念,强行洗脑,改变一些习惯和生活方式,是一件极不舒服的事,也没有人愿意被教育。教育市场是大的投资集团的一种资本行为,不适合中国急需解决生存的大部分企业。当啤酒、雀巢咖啡进入中国时,啤酒被戏称为马尿,咖啡被称为鸟粪,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培育,才逐步被国人接受。而对于中国的企业,可能等不到十年就已经消声灭迹了。海尔曾推出亚健康的产品,因为市场的不成熟,违备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习惯,而过早的夭折。中国大部分人还不具备真正的保健意识,他们首先解决的是要治病,就连打送礼的黄金搭档,也要说什么“个子长高不感冒”。前几年在央视高频投放广告的海王金樽,宣称让喝酒的人第二天舒服一点。喝酒的人最需要保肝护肝,这是他们固有的理念,所以不论是预防酒精肝,还是防治脂肪肝,都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迎合,而第二天舒服一点恰恰是一个弱需求,需要不断的强化教育。海王金樽上市后,销量始终萎靡不振,只好草草收兵,退出市场。曾经有一个丽丽减肥饮料,用易拉罐包装,竟然卖到几十元,上市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最后竟然血本无归,产品很快就死掉了。在人们的观念里用饮料减肥,无异是隔靴搔痒,饮料形态承载不了实效的减肥功能,另外一瓶易拉罐饮料,在消费定式里它只值几元钱,几十元钱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教育市场的结果就是自已被市场教育。

  在不变中求变,消费者的需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需求就是因为需要而想获得,因需而求 不需则不求。需求不是诱导出来的,是因为已经存在而未被发现而已。发现并迎合需求,远远比教育并诱导需求更重要。当录像机问世时,一些营销专家们说这是诱导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实际上人们早就有自主选择节目播放的这种需求,当技术进步时,这种需求得到了满足,录相机才会风靡全世界,这是对需求的一种迎合,而不是诱导。为什么80后的人喜欢大话西游,喜欢周杰伦的歌,因为这个年代的人有一些叛逆的心理并追求自我展示的个性,而这些解构、反讽类、个性张扬的节目恰恰正中下怀,这是迎合的力量。|!---page split---| 

  解读二:产品,是高雅还是通俗?

  用北大清华十位博士的话讲,于丹的论语心得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是在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本圣贤书,每个人读起来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于丹只不过把自己的心得通过媒体昭示于天下而已,而这种昭示却将我们敬畏的高雅拉下了圣坛,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从营销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最大的成功。 

  高雅和时尚只是少数人的乐趣,曲高自然和寡,高雅意味的是距离,是敬而远之,是疏远大众,而市场永远是大众的。试想有哪一个厂家会说自己不追求销量呢?难道奔驰只希望卖一千辆,不希望卖一万量吗?就中国的现状来讲,产品无论是功能定位,还是传播说辞,越通俗,人们越容易接受,了解的人越多,成交的机会也就越多。中国的市场是追求共性特征的市场,远不象国外每个人都在张扬自己的个性需求,即使个性,也会从众,而通俗,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是从众最好的方法。

  没有任何品牌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专做高端人群是在营销上走钢丝,铤而走险。每个品牌为了持续获利,都会充分表现自己的亲和,自己的个性。任何品牌都在传达一种生活感觉,展示一种可悟的信念,张扬自己的一种独特个性,从宝马驾驭的快乐,金利来的男人世界,到百事可乐年轻一代的选择,海尔的真诚到永远,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可触、可感的,所谓的“道不远人”,否则就失去了市场基础,空中楼阁的品牌定会昙花一现。书画大师最高的境界是将自己的作品写拙、画拙,但整体看起来,怎么看都深见功力,这是大相无形,是在用最通俗的方式诠释最精髓的内涵。

  通俗之后见品牌,大俗即大雅,品牌渗透的是一种文化,是对人性的揣摩,是与消费者心理的博弈。

  解读三:利益,是长远还是即时?

 商业的本质是人性 营销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把握——“于丹现象”的营销解读

  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我们传承它,但同时也要发扬它。《论语》传承的目的,不是只培养几个孔学家,或者作为一种精神去凭吊,它应该给我们智慧和启迪,应该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指导意义。于丹的“论语心得”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浮燥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它可以答疑解惑,让人各有所悟,满足了人们即时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所以众人才会追捧论语心得。

  产品营销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人们看得见了产品带来的即时利益,所以就会达成销售,任何画饼的行为都不会长久。中国人更加注重即时利益,要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如果是看不到的希望,自然就勾不起人们的兴趣。比如提高免疫力的产品,如果告诉你持续服下去身体会非常健康,你会买吗?所以市场上销售的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会说可以让你不感冒,让你工作一天依旧精力充沛。再比如替烟产品如烟。吸烟的危害人人知道,你说用了如烟,可以防止得肺癌,烟民理都不会理,因为这个饼画得太大、太远,烟民眼前并没这些症状,况且看到身边抽了一辈子烟的人也没怎么着,你说的大道理,要么他不相信,要么他不理会。当如烟宣传可以让家人避免二手烟的危害、缓解家庭矛盾、让孩子远离烟毒、随时随地都可抽烟时,恰恰满足了烟民最现实的需求,这正是他们想要的,所以如烟产品迅速火爆全国。

  解读四:延伸,是多元还是相关?

  《百讲讲坛》七天的演说,让于丹以及她的“论语心得”蹿红中国,而且势不可挡,学术的超女来了,一时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其火爆效应在数月后仍不减当初。而三月份于丹的《庄子心得》的问世,再一次掀起新高潮。无论是于丹的个人品牌传播,还是其旗下二个产品的销售,很多书商都为此叹为观止。

  这种火爆现象的背后是良好的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多元还是相关,一直是营销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而对于一个刚成熟的品牌,扩展相关的产品线无疑更加顺理成章,市场风险更低,也更容易成功。于丹在“论语心得”这个拳头产品成功之后,延伸的依旧是“诸子类”产品,“心得”类产品,如果她的第二个产品是水煮《聊斋志异》,恐怕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品牌延伸有个前提,就是.延伸的新产品与原产品一定是在品牌同一核心价值的统领下。例如:金利来品牌核心价值是“男人的世界”,但曾一度推出女装皮具,结果收效甚微;荣昌肛泰曾延伸过荣昌口服液,结果消费者大倒胃口。同时,延伸的新老产品要有三个相关:一是产品的相关,做一个品类的产品线扩充,不能今天做医药,明天做饮料,一个品牌不能驾驭所有行业,能够在一个行业内做成品牌,已经是求之不得了,否则即使积淀起来的品牌价值也会逐渐缩水,比如三九胃泰曾延伸出三九啤酒,消费者在啤酒中喝出了药的味道;二是市场相关,延伸的产品与原产品的市场人群最好属于一类,如果一会是孩子产品,一会是女人产品,一会是老人产品,就会瓦解品牌的核心价值,因为专一所以专业,比如亨氏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做婴幼儿产品,所以成了一个全世界的知名品牌,三是资源相关。延伸的产品最好能够借助原产品的相关资源,形成一条快速占领市场的绿色通道,比如生产加工资源,销售网络资源,购买人群资源,渠道终端资源,如此,既节约了营销的成本,将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也可不断为品牌做加法。例如,对于海尔来说,电脑是一个新的行业,所有的资源都要重建,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最终海尔的电脑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市场。

  《论语》给了人几千年的启迪,《论语心得》给了人们最现实的智慧,而所有这些的背后,都是对人心、人性的把握,这与营销恰恰异曲同工,因为营销的本质同样是对人性的一种把握。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季海波,北京哲宇策划副总裁,从事营销及策划十余年,先后在某大型医药集团、生物科技公司、品牌策划公司任职营销员、产品经理、企划总监、副总经理。长年浸淫医药保健品、快消品的营销及品牌策划,在《销售与市场》《中国经营报》《销售与管理》《糖烟酒专刊》《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国企业报》《营销与策划》《中国策划》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十篇,被百余家媒体转载。 愿广结高师良友,谋定天下! Email:[email protected]QQ: 413322276,博客:blog.sina.com.cn/jihaibo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0145.html

更多阅读

申音:《商业的常识》

申音:《商业的常识》年前从公司借了本《商业的常识》,以前我对这位作者申音并不了解,对此书也前所未闻,只是潜意识里觉得,我应该看一些非专业领导内的书籍,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由于太专太精于某一行业或领域,而显得对其它行业领域特“傻

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商业与艺术精神

     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在哪里?艺术能够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无数企业家费尽心机地渴望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惜成功者寥寥。难道在艺术与商业的边界线上存在着神秘、难以捉摸的鸿蒙地带?  其实不然,商业与艺术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主体

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高级定制是时尚的最高境界,高级时装需要上百年的沉淀积累并形成时装文化理念,才能成为大家纷纷效仿、追逐的经典。  目前,中国的高级定制还属于起步阶段,中国的设计师也在日渐成熟。在巴黎和米兰,参加时装周的时尚人士绝大部

融侨商业 突围 区域医药商业的战略性突围

     现在,随着国家医药商业管理策略的日益明朗,国药,华润和上药等医药巨头都在抢夺日益稀少的市场资源,这种凭借政策性红利抢夺市场资源对区域市场的医药商业发展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煎熬。  比如,国药凭借自身国有企业身份和资本优

声明:《商业的本质是人性 营销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把握——“于丹现象”的营销解读》为网友晚街听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