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博文从新加坡司机写到了文化的力量(http://www.aihuau.com/2007/05/18/20070518-11812-1.shtml),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你会发现很多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再和大家分享另外一个我在这方面的思考成果。还是和北京有关。
北京这个地方的民风比较特殊。当然,我说的不是现在的北京,现在的北京充斥着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已经不纯粹了。我指的北京民风,是老北京的民风,现在可能只能在一些老城区的胡同或者在一些北京老字号的饭店里感受了。
如果要对北京民风做个总结,我认为“不愤( fen )儿”最能体现其特点。解释一下就是:老子不服你,即使你有权有势,那又怎样,老子过自己的,还懒得理你呢。如果你对这样的解释理解不透,那就去全聚德烤鸭的总店吃顿饭吧,从服务员的脸上、语言上,你就能了解什么叫“不愤儿”。
北京的土话中,称呼一个人,经常用“爷”这个词。拉板车的叫“板爷”,能说会道的叫“侃爷”,玩具有“兔爷”,做买卖的有“倒爷”,夏天满街转悠的有“膀爷”,等等,等等。透着那股“不愤儿”――虽然老子没钱,可也是一号人物!
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有人说是性格豪爽。仅仅如此吗?非也!背后有很深的文化背景的。
这个根源要从满族人进北京说起了。
满族人进关后,为了保证自己的江山永固,把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到了极致,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八旗的旗主制度,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主子、奴才制度。通过一层层的主子、奴才,形成从下到上的层层效忠,从而保持满族少数人对汉族多数人的统治力量。
奴才制度的一个原则就是:一时为奴,一世为奴。也就是说:只要曾经当过某人的奴才,就终生是他的奴才了。尤其是还有一种包衣奴才,也叫家生子,指的是父亲就是人家的奴才,自己就出生在主子家里并且长大,那更是终身为奴才了。
不过,不要以为“奴才”就一定是下贱人,那要看是谁的奴才。军机处大臣、上书房行走见了皇上,也自称“奴才”呢,这个奴才可是不得了的奴才。还有很多包衣奴才的主子是大官,他们会把自己的奴才保荐出去做官,很多都是一方大员呢。
这个早期确立的奴才制度,随着清朝逐渐进入中期,逐渐有了一些有趣的变化。有些主子,自己不争气,逐渐败落了,没钱又没权了。而有些奴才家族经过几代的经营,逐渐有钱有势了。按说社会等级变了,但是,别忘了“一时为奴,一世为奴”的原则,这些奴才,不管官多大,见了自己的主子都得下轿磕头。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二流子,把一个三四品的大臣从轿子里拉出来爆打了一顿。这事还没人能管,连皇上都没办法,因为那个大臣的祖上是这个二流子祖上的包衣奴才。
所以,这时候的北京城,就有了这样一种现象――别小看眼前这个人,别看他穷,可是他很可能是哪个大臣的主子。而这个“主子”,自己当然更牛,虽然眼前破败了,但是,身份还在呀,也是一号人物呀,也是一位“爷”呀。
这就是北京大爷的演变史,也是文化的力量。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颜金伟,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inweiyan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64465503-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