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营销联盟 2007,中国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管窥



  第一部分、看看国家在做什么,就知道企业该做什么?

  2007,行业迷惘彷徨、信心缺失,有人在问:中国医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医药行业的机会在哪里?

  未来15年,中国医药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今天又需要做些什么?。

  其实对策就在我们眼前:看看国家在做什么,就知道企业该做什么。  

  一、国家在做什么?

  从2006年12月22日“郑筱萸地震”,到2007年2月8日吴仪副总理在全国医药行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行业整顿延长到年底的决定已经明确,药监系统必将经历组织、人事、政策等涅槃过程,在主管部门的组织和人事问题没有落实之前,带动行业走出低谷的大政策是不会轻易出台的。

  当然,国家正紧锣密鼓地为“新医改”做准备,这一重大事宜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所以,对于国家来说,2007年其实就是两件事:整顿与准备“新医改”。  

  二、企业该做什么?

  企业的最佳选择就是踩着国家整顿药监系统的节奏,顺势而为,整顿企业自身内外部的管理基础。根据对国家政策和市场走势的判断,及时调理自己的策略定位、目标客户、组织结构,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否则,当国家完成整顿、行业发展加速的时候,你的企业还像一辆螺丝没有拧紧、电线处处短路的战车。

  我们必须看到,国家政策肯定会对下一步的竞争态势有较深影响。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2007年的最大机会,和国家医药管理体系一样,也是“大修”,即关注医药卫生新政,做好质量,而不是做规模。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强调:

  1.企业管理者要有高度,要有战略眼光,能够看清宏观背景,看清全局,看清你和你的对手处于行业的什么位置,以及该向何处去。

  2.企业本身要顺势而为,要有坚实的管理基础,即有竞争力的产品线、正确的客户结构、高效的组织结构、训练有素的队伍,这才是企业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内部整顿的战略问题。

[j]第二部分、看清宏观趋势,坚定行业信心。[/h]

  如前所述,要找到出路,就要看清行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趋势,并从中分析出你的企业与行业未来对接时还存在哪些战略问题。

  那么现实与未来是什么样子呢?目前药企普遍存在的战略问题又是什么呢?  

  一、2007年中国医药行业是什么样子呢?  

  2007年,中国医药行业的特征就是四个字:更加低迷!

  规模和效益的增长幅度将进一步下滑,管理者与从业者的信心将进一步丧失,管理动作将进一步变形,非理性竞争将愈演愈烈,动荡将远远大于2006年。

  为什么?

  第一因素,“郑筱萸地震”使药监系统体制改革成为可能,但行业涅槃需要时间代价:

  “郑筱萸地震”对中国医药行业将产生深远影响,从上到下,动摇了药监系统的根基,击碎了百姓对医药的信心。

  如果不彻底肃清影响,行业得不到健康秩序,对百姓也没有一个合理交代。

  如果要彻底肃清影响,没有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行业是缓不过来气的。就像当年“海关系统整顿”一样,赖昌星一天没有归案,百姓对国门就不会有百分百的信任。

  两害相权,2月8日吴仪副总理明确表态,行业整顿将进行到年底。所以,2006年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只是整顿的开始,按照国家既往整顿的惯例——矫枉必过正,真正难过的日子在2007年。  

  第二因素,舆论加深了消费者对医药行业的信任危机,广告将成为最浪费的营销手段:

  作为一把双刃剑,新闻监督推动了行业“公平、公开、公正”的进程,使弱势群体有了一定话语权,但是舆论也同时加深了消费者对医药的信任危机,医药行业成为民怨最高的典型。

  百姓的怀疑,令正常的推广行为都打上了“寻租”的阴影,更不用说广告的效果了。目前OTC企业的广告成本攀升,而广告效果却大打折扣,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药企的营销负担。  

  第三因素,医药行业营销水平较低,市场细分不清,费用投入有误,战略偏差将使企业负担加重:

  面对2006年突如其来的整顿,药企和医药人一时手足无措,纷纷从成熟市场逃亡,寻找新的出路,一部分人将“农村与社区市场” 看作救命稻草,大力热炒,而这种热炒难免带来两大后果:

  1.所谓的“社区零利润”,会误导患者的期望,高期望值会压缩药店和OTC企业的生存空间。这种挤压,将加大动荡。

  2.所谓的“蓝海”,会误导部分缺乏理性判断的企业决策者舍本求末,放弃成熟的主体市场,转向所谓的“农村与社区市场”。都以为高端市场难做,以为农村与社区市场是意外发现的金矿,而事实是那么回事吗?看似简单的农村与社区市场,实是表面平静的泥沼,会带来大量的坏帐,不少企业必将被拖垮拖死。面临死亡的时候,这些企业必将垂死挣扎,同样会加剧行业动荡。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可以说;有些事可以说,但不可以做。”对于药企来说,所谓的“蓝海”就是如此,最多只能给以关注。  

  第四因素、“阳光招标”等竞争新态势,从终端切断了部分药企的生命线,垂死挣扎将自成一景:

  “两票制”将重创医药分销系统和医院终端。分销商没有配送权,将失去末梢毛细血管网;医院终端没有价差,贿赂将没有空间。所以,由于“倒票”被遏制,简单的代理将逐渐消失。

  广东招标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现象。4000余家企业参与广东投标,最终只有1500余家胜出,其余药企都吃了闭门羹。而一旦广东招标模式被全国复制,可以预见,制药工业被市场淘汰的速度将大大提前。

  如果我们再稍微综合考虑一下联合美华收购广州医药、并积极接触南京医药等因素,不难预见,医药分销领域的并购速度将大大提前。  

  第五因素、“后GMP时代”,企业整体运营成本攀升,大批药厂将变成食品和保健品加工厂: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开工率不足50%,加上原材料、能源、人力等成本连年上涨,工业成本将整体大幅上升。

  “生产过剩危机”将逐步使药厂变成食品和保健品的加工厂,由于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客观事实在短期内无法扭转,所以“成本”将是下一时期行业的关键竞争要素,也是净化医药行业生态环境的关键点,这个净化过程也就是动荡过程。  

  小结:

  2007年,大批缺乏远见的医药人和资本将陆续出局,但诸如联合美华携手广州医药,联想弘毅参股江苏先声,CMT和美国富达基金投资北京Gan & lee药业等等,有远见卓识的战略资本的战车已经隆隆而至。大批无视管理基础、梦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投机性企业,内部没有坚实的管理结构,外部没有正确的客户结构,将在“新长征”路上解体。

  2007年,是医药企业转变观念、适应求生的一年,往年简单粗放的暴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page split---|

第三部分、中国医药企业的“四大营销战略问题”

  

  可惜的是,面对行业整顿和竞争挤压,不少医药企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愿花时间和精力积累,不愿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习惯于简单操作、短促突击,总想侥幸地一口吃个胖子,企图通过什么“决战”、抢夺什么“蓝海”来实现最终胜出的梦想。

  市场竞争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做企业拼的是内功和耐力,从来就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只有一天一天的苦熬。企业今后不管如何征战,首当其冲的是要理清现存的战略问题。

  现阶段中国医药企业的战略问题集中表现为:企业定位不清、产品战略缺乏、关键客户聚焦不够(不懂市场细分)、人力资源战略误区等四大方面。  

  一、企业定位不清: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到底要切哪一块蛋糕

  战略的核心就是放弃。

  很多看似遍地黄金的地方,走到了却发现是海市蜃楼或陷阱,要么是跟你没啥关系,要么是现在还跟你没啥关系。谁都没有能力大小通吃,作为企业掌舵人,必须有所选择,知道该捕捉什么机会,该放弃什么机会。

  上文提到,在下一个增长周期中,中国医药市场的“蛋糕”只有三块:与全民基本医保所对接的基本药物(或称之为普药);与高端市场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接的生物制药及新药;与国际自我药疗大趋势对接的OTC领域。

  那么,你决定切哪一块?

  1.企业有哪些机会可供选择。

  决定企业市场机会的要素主要有:自身现状、现有政策与市场环境、即将出台的国家新政,这三者所蕴藏的增长空间即是企业可供选择的机会,在中国,政策因素往往要优先于市场因素来考虑。

  □通过解析《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我们可发现国家对生产、流通领域的规划;

  □通过跟踪“新医改”的进程,我们可以推算医药行业爬出谷底的时间;

  □根据对“三驾马车”(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终方向的理解,我们可以判断出国家在稳定中心城市医疗系统的同时,选择城市社区医疗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突破口,并通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新医改”铺垫,分渠道、逐步地实现改革。

  可以肯定,“新医改”、《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等举措,将彻底重构中国医药市场的未来格局,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国医药行业的机会跑不出这个规划圈。

  2.任何企业都必须根据国家的指向调整自己的定位。

  是对接全民基本医疗需求这一市场区隔?还是对接高端处方药需求?企业必须做出选择。

  □你要么具有丰富的治疗老年病、多发病的产品线,具有很好的成本控制能力,能够满足低成本、高质量、大规模的全民基本医疗需要,从而走大众医疗的普药(不单是OTC产品)路线;

  □你要么拥有在某一领域的一线专利产品,走高端处方药路线。

  □依靠贿赂力驱动市场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难过,日子也不会太长。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这一点,即便是按事业部制管理的跨国公司,也必须分清楚,否则由于聚焦不够,准备不足,将丧失最基本的竞争效率。

  二、产品战略缺乏:急功近利,不注重品类选择、品牌培育与产品梯队建设。

  世界医药经济发展史已经告诉我们,医药经济每上一次新台阶,都是在新产品的推动下实现的。对于产品的管理,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产品线的确定、产品梯队的构建、产品策略的执行等,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在产品培育的过程中,既要只争朝夕,又不能杀鸡取卵。

  1.产品线建设是重中之重。

  中国制药企业的产品管理极其混乱,普通缺乏最基本的梳理和聚焦,具有清晰产品战略的企业少之又少。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产品线呢?

  □由于社会老龄化的客观现实,老年病将成为国家健康支出的主要负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等;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人民健康习惯的改善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穷人乍富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人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在面临如肥胖病、糖尿病等富贵病;

  □人们也开始主动追求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如降血脂、抗抑郁、妇科、眼科,以及与生活质量、美丽相关的品类等,都孕育着高成长的机会。

  这种疾病谱与健康新观念的悄然变化,将造就医药市场的新领域。中国医药企业在定位清楚做OTC还是处方药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盯住未来主流品类,做好产品线建设。

  2.聚焦不够是产品战略的另一个大问题。

  已经上市的产品缺乏系统管理,没有上市的产品缺乏长远规划,追求面面俱到,没有一个层次清晰的产品梯队。

  以新品为例。企业的新品计划囫囵吞枣,总以为钞票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一批又一批推新品,可是“多子”策略并没有带来“多福”,往往一个过亿的企业竟没有一个过千万的拳头产品,更不用说品牌产品了,甚至连领袖型企业也是如此,大而不强,没几个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在未来市场上怎么可能叫得响?  

  三、客户聚焦不够:营销战略高地存在“打不准、打不下、守不住、守不久”等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客户作为你的目标客户,然后将产品卖给他们、维护他们、培养他们并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是关乎企业今天和明天的大事。如果关键客户选择不准,营销资源配置就会成为撒胡椒面,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1.选对目标人群。

  国内医药企业大多习惯于“先射击,后画圈”,习惯于散弹扫射,生怕漏掉生意;这种无视“20/80法则”,其实是对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目标人群定位的偏差,将带来成本和绩效的巨大偏差。

  所以,卖产品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卖给谁”的问题,随后要清楚:在适合的人群中最先卖给谁,企业资源怎样使用效率最高,哪些人最有购买愿望,哪些人最有购买力,而且有持续购买力……   

 中国医药营销联盟 2007,中国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管窥

  2.选对目标终端。

  要强调的是,先看清国家医疗资源配置,再决定企业的目标市场。

  药品消耗量与国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成正比,中国医疗卫生资源80%以上配置在中心城市,79.1%的农业人口没有医疗保险,农村接受过医学教育的医生也只有1.6%。

  卫生部长高强在2005年到2007年,曾一再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保在短时间内搞不起来。城乡发展水平不一样,比如城镇职工年平均缴纳医保费为1100元,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年均缴纳医保费只有50元,这些差距说明全民医保要分步搞。

  这也说明,城乡市场的差距可能更大,所以药业的目标终端不能舍近求远、舍本求末,必须在这80%的医疗终端中找,做实主流市场,再图城市社区及新农合市场,企业资源的投入效率才可能获得最大化。  

  3.选对配送渠道。

  通过谁来实现物流与现金流的转换?《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对中国的药品分销体系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划,商业客户的选择与建设肯定要遵循国家规划的方向走。

  看清中国医药商业的未来格局,决定构建什么样的渠道通向未来终端,实现物流与现金流的顺利转换,避免渠道断裂,或商业客户遍地开花踏上地雷,或渠道多层级而带来的低效率。  

  4.招商渠道必须配合推广。

  通过招商途径选择代理商,也是近期一种较为重要的客户选择方式,但我们必须要知道,推广方式对一个产品、对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饮鸩止渴式的简单招商,必然让处方药的生命周期快速缩短。

  四、人力资源战略误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人多并不意味着竞争力最强。

  很多企业花钱时看是省了又省,而且处处显得捉襟见肘,但是一年下来,却不比跨国企业少花(但一点也没多赚),为什么?

  因为没有市场细分意识,垃圾客户侵占了关键客户的资源,为垃圾客户服务的员工(或没为客户服务的员工)侵占了为关键客户服务员工的资源。且不说维护关键客户的员工基本技能还有待提高这一问题,由于整体队伍都得不到基本训练,只会简单操作,资源使用效率一样大大降低。最终,组织结构、队伍素质、市场策略、执行效果,所有的问题都会在企业成本上表现出来。

  人力资源战略的多米诺骨牌就是这样:客户结构偏差导致组织结构偏差,组织结构偏差导致队伍配置偏差,队伍配置偏差导致资源配置偏差,结果便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所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关键是,根据客户结构,设计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结构,做好队伍建设。

  详细来说,正确的人力资源战略就是培养有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人为企业的关键客户服务,并不断为其准备二线、三线梯队,目的是保证关键客户愿意买你的产品、愿意多买你的产品、愿意持续多买你的产品。

  不为客户服务的机构应尽量压缩,不为客户服务的人员应尽量精简,不为客户服务的事情应尽量少做,企业组织配置的实质就是集中体能,精兵简政,快刀轻骑,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并最终靠绩效说话。  

  综述:目前的形势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其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则是体制改革与市场规范的绝佳机会。

  目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关键点也是难点。而政府自身改革的难点在人的阻挠或不作为,“郑筱萸地震”降低了药监系统人的话语权,使对药监系统的彻底改革成为可能,通过这次改革可使行业的体制和效率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行业。

  所以,对于医药行业来说2007年最大的机会就是整顿。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认清形势,积极跟上、踩准节奏,该起飞时,和国家一起起飞,该整顿时,和国家一起整顿,才有可能在下一步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获胜。

  总之,要脚踏实地走稳2007年,就要做好四项基础战略:企业定位(选定与哪一块政策对接)、产品战略(选好品类,参与竞争)、客户结构(选准突破口,编织立体网络)、队伍建设(精兵简政,优化人员配置),为与跨国公司争夺未来的15年而夯实基础。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王伟,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毕业,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历任中美史克公司全国渠道经理,西安步长副总经理,神威药业营销总经理,现为Gan & lee公司总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0850.html

更多阅读

企业的战略目标 提高企业部门执行力,实现兴企战略目标

     一、一个企业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而作为企业组成部分的各个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相互协作 ,在明确的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下,具体的实施企业的各项预定战略目标,它为企业总体战略增加了实际的内容,明确了企业内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未来5年药企战略目标的重新构架

     近期做了几列药企项目,基本都是帮助企业重新设计营销模式和营销体系,或者构建新的市场布局,但是,在项目运作中,总是发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新的营销目标不匹配。  比如,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在做某企业项目时,发现某企业的5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 集团医药企业战略规划解决方案

     国内医药企业大多进行多元化发展,业务体系可能涉及制药、医药流通、连锁终端、保健品、保健食品、食品、医疗器械和非相关多元化业务体系,这种情况下,单一企业战略形态已经不适合,而多元化医药企业协同战略,协同战略并不是各业

老萨谈新抗战徐州突围 谈中国钼企业如何战略突围

从中国政府实行一系列政策,包括保护开采、总量控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整体钼行业的附加值,改变行业结构,提高深加工产品比重,当然,避免国内初级钼产品的低价流失也是重要目的。鉴于中国虽已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但考虑到国际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 中国童装企业的战略营销模式

系列专题:中国童装品牌  每一次危机都是商业模式与战略营销模式改变的契机,童装企业战略营销模式的转变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  2010年对很多小型童装企业而言是严峻的考验,随着出口市场的严峻挑战,部分以外销型为主的童

声明:《中国医药营销联盟 2007,中国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管窥》为网友有钱才是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