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笔厂的衰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其与柯达、诺基亚的溃败有着相似之处。随着无纸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书写习惯发生改变,这使得钢笔这块市场不断萎缩。行业衰败是历史趋势,行业企业的沉浮只是历史趋势下的一段投影。 但我们也应看到,在钢笔市场衰败的同时,国内整个文具及办公用品市场发展持续向好,行业从原先的无序竞争,逐渐过渡到市场集中度提升的阶段,期间涌现出一批文具品牌企业,但英雄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而在高端市场,派克和万宝龙都实现了定位小众市场的大价值,在相应的领域活得有滋有味。

英雄笔厂兴衰的历史,一直与国际同行派克有着不解之缘。1958年,英雄人掀起了“英雄”赶“派克”的热潮,当时不仅在《解放日报》头版有报道,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还拍摄出《英雄赶派克》的影片。在该厂职工的技术攻关下,英雄的拳头产品也在技术上拉近了与国际大牌的距离。 1982年,派克公司派人来考察,要求英雄厂按照派克质量要求进行贴牌生产。工厂试制出第一批派克45型铱金笔。后来虽未达成协议,但也使英雄厂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不过,这也使得英雄在之后的企业战略和市场定位上,一直难以摆脱“追赶派克”的心理情结。 欲做成一个高端品牌甚至奢侈品牌,并非一蹴而就。除了品牌的积淀外,持续的营销和推广,包括品牌价值的输出是必须的。但纵观英雄笔厂历史,上世纪90年代多元化投资失败后,其一直处于缺少投入的尴尬局面上,哪还有多余的资金去塑造品牌? 对于英雄笔厂而言,更为切实的选择应该是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利用其品牌影响力在文具用品和相关联的办公用品领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博盖咨询董事总经理高剑锋表示:“英雄的产品以前一直是往百货大楼、各类商圈里去挤,成本高、销售额低。他们如果换一个思路,用做快速消费品的方式去做英雄的衍生产品,培植经销渠道,加快新品开发速度,在稳定住中低端市场的前提下,用流动资金来经营一两个高端的品牌,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所幸的是,国内的办公及文具市场,虽已有品牌割据,但集中度仍远远不够,留给英雄追赶的空间依旧巨大。摆在英雄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甩掉历史包袱,打破体制困扰,用一个崭新的姿态去拥抱市场。 2003年,当时的海文集团收购了英雄笔厂,投资3600万元组建了上海英雄金笔有限公司,并整合了41件英雄商标。到2006年时,轻装上阵的英雄笔厂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希望能够重振英雄这个品牌。 海文集团对英雄笔的定位提出了“两手抓”的思路,即高端金笔与跨国公司合作,低端中性笔包给国内民企,降低赢利预期,以扩大市场份额。当时英雄笔厂的目标是,短期内将金笔的市场份额拓展到30%,水笔的市场份额做到17%。2007年以后,英雄还主动介入礼品市场,为一些集团客户定制礼品笔。 但英雄的“二次创业”并未受到市场认可。海文集团接手后,英雄并未止住下滑的势头,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经营利润越来越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英雄一直没钱。没钱打广告,没钱做渠道,甚至连参加行业展会的预算都有限。”英雄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在缺少投入的前提下,再好的构想都难以实现。 该人士表示,如要做高端笔市场,品牌营销必不可少,但英雄没有费用去做商业广告,只能在一些经销商的店头做一些招牌类的广告,覆盖范围有限。在开拓高端笔市场时,同样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只能零星地开设个别专卖店。而品牌力的持续下滑,甚至导致一些百货卖场拒绝英雄品牌的进驻。 对于英雄而言,一个好消息在于,由于挂牌转让股权导致的舆论关注,主管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英雄品牌的价值,并有望加大对该品牌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也在研究帮扶方案,鼓励我们引入社会资本,在搞活生产的同时降低营运成本。”上述人士说,对于现在的英雄而言,他们不怕被关注,而是怕被彻底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