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晚,武汉的天空瓢着鹅毛大雪。吃完晚饭,我刚准备打开电脑写稿的时候,手机突然肆无忌惮地叫嚷起来,打开翻盖,电话那头传来李姐那熟悉的声音,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她抑制着兴奋告诉我去年一年她的公司终于开始盈利了!我热忱地祝贺她,对她讲以她的不懈执着以及精明一定会有这一天,她于是在电话那头开心地笑,夹杂着公交车的报站声,那笑声分明有些苦涩。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李姐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原先在武汉供电局工作,那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然而,改革开放之初年轻的李姐却毅然鼓动丈夫双双辞职下海,到武汉市保成路盘下了一爿店面做电器批发生意,当时的保成路是武汉最大的音响批发一条街,是一个曾经辉煌的名字,在上个世纪末,曾伴随许多音乐发烧友度过了一个HI-FI的经典年代。
那时候,李姐老公负责到广州进货,李姐则负责店铺的经营,一进一出,配合默契。夫妻双双联袂凭着勤劳以及灵活的头脑,一度成为保成路电子批发市场的大户,年营业额最好时达到数千万元,不几年,他们就荣光地成为响应邓小平同志号召最先富起来的那一拨。
那时候用她的话来讲,是赶上了好时候,当时湖北地区专业的电器卖场尚未建立,市民视听消费主要是在保成路电子一条街进行,加之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的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磁带、光盘、影碟机、功放机等音响产品市场需求量极大,生意可谓做得如鱼得水,一句话,卖什么都挣钱。当时的李姐,那可是保成路乃至整个湖北省电器批发界响当当的人物,李姐站在保成路当道跺一跺脚,虽不敢说震得乱颤,但惊得鸡飞狗跳墙那却是一定的。
随着时光跨入二十一世纪,大渠道的建立使得这一切都成为了梦魇。武汉市场相继建立起了上百家大的电器专营店,如国美电器连锁店、武汉工贸家电连锁店、苏宁电器连锁店、中商家电连锁店等。一些国际连锁巨头家乐福、沃尔玛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销售格局的颠覆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如今的保成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绝大多数嗅觉敏锐的商户早已转移阵地,另谋出路,仅剩的数十家公司尚在勉力维持,只是当年的辉煌景象不再,往日的人潮汹涌不再,现在,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见证保成路曾经拥有的一切。
屋漏偏逢连阴雨,市场的变淡倒也罢了,偏偏公司和家庭内部也出了变故,李姐原来的公司聘用员工多数为自家和夫家的一些亲戚,这些亲戚干活虽然肯卖力气,但是也有不少毛病,比如好摆谱,对新来的员工颐指气使,排挤走了好几个能力强的外来员工,这让李姐大为苦恼,但是,接下来出的事情就更让李姐欲哭无泪了。家族经营也不能避免利益分配的问题,甚至于更加难以收场,一天,李姐的一个妯娌闹到店里来,几句不和,居然将瘦小的李姐拖到街心一通暴打,然后扬长而去。李姐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披头散发,嘴角淌血,真正体会了一番身心俱灰的滋味。
无奈,李姐在2000年初也注销了位于保成路原有的公司,遣散了原来的几十号人马,卖了送货车,休养生息了一段不长的时间后,重新注册了“赛威电子有限公司”,开始了她的二次创业。
认识李姐大概是两年前的事情,那时我还在一家国内大型美容连锁企业的湖北分公司负责行政事务,因为连锁店的空调采购问题,我们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合作,也正是由于这段合作,我们之间建立了较为深厚的友谊。
和一般供需方的友谊不同,我们从没有任何利益往来。也许正是因为我从不对供应商吃拿卡要,不象有些人那么唯利是图的原因,李姐始终把我当作她一个信得过和尊敬的小兄弟,所以,即使在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和她再没有任何业务往来之后,还时常保持着电话和短信联系。那些日子,每次看到她一个人不论严寒酷暑地奔波着,签合同,现场督促安装,心里总有些奇怪的念头想要帮一帮她,有时来公司谈到吃饭时间,我便自己掏钱请她去吃饭。奇怪的是,当她这样忙碌着的时候,她的老公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
后来随着了解的加深,果然不出我所料,赛威电子的业务全靠李姐一个人在努力支撑着,身兼董事长、业务员、财务等多重身份。之所以甘愿这么玩命,她说全是为了她的儿子,她有个上大学的儿子,毕业后想带他一起到澳大利亚定居,手续已经开始办了,这可能要花费一大笔钱,如果不是为带儿子出国的事情,凭着历年攒下的几百万也够吃喝一辈子了,完全不用一个人打拼得这么累。其实,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不在于她的儿子,李姐天生就是个闲不住的人,生意人的天职就是做生意,离开生意场她会寂寞非常。
目前,赛威公司的经营除了李姐自己依靠老客户拉一些空调工程机业务以外,另外代理了部分武汉苏宁卖场的美的微波炉和九阳小家电的销售,这部分业务月销售额也就在几万元,刨去成本,每月都在亏损,据我所知,赛威公司和上述两个厂家区域经理的理念似乎有小有分歧,厂家希望赛威公司放手一搏,赛威李姐这边肯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看见数月不能盈利也不想继续加大投入,所以这块业务形同鸡肋,投也不是,收也不是,只有静待库存销完,唯一的一个业务经理也因为拿不到提成请长假人间蒸发了。
李姐有个宏伟的目标,她要带领她的赛威公司步入二次辉煌。营销是条不归路,永远不可能收手,永远没有尽头,她相信,二次创业有很多困难,但是以她的能力一定可以实现这个愿望的,她曾经跟我说,除了国内业务的拓展以外,她还要开展和澳大利亚间的外贸生意,请我帮她建立一个公司的网站,利用新兴的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开拓新市场。她的这些想法常常遭到其家人的嗤笑。
我问过李姐既然有这么宏伟的计划,何不多招几个人来放手大干,她总是摇摇头,说没碰到得力和称心的。而事实情况是,她所招的几个业务经理先后辞职而去,原因不是不能得到应有的信任,就是忍受不了她公司里历来的家族色彩,她的老公虽然不参与经营管理,但是经常以董事长的身份到新公司来视察指导工作,挑挑员工们的毛病,以及当着大家的面给他的妻子说点风凉话。
李姐本人也有僵硬的观念,她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工作激情,对待工作不像自己哪个年代的人那么尽职尽责,因此总带了一副有色眼镜看待下面的年轻人,核心业务也不愿意放手交给下面人去做,久而久之,员工缺乏被信任感和归属感,心灰意冷,离去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其实,李姐忽略了一个事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也是个领导的管理策略问题,年轻人有惰性不假,而老板偶尔装装糊涂也是相当聪明的表现。在人事管理方面,管理者应注意经常运用大量正面积极的激励工具,例如意见交流、奖励和认可、鼓励等等,多去发现员工们的优点,人无完人,而且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的。
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李姐设计的薪酬制度缺乏吸引力,以武汉地区的消费水平和薪酬状况来看,无论如何,给自己的操盘手仅仅支付一千多元的工资是说不过去的。这也难怪李姐总也留不住人,招来的人象流水一样走了一拨又一拨,全没有一个有归属感。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竞争已完全不同于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既然大家都是那种人力构架,只要绝大多数场次能派遣出比对手高一个级别的人马就可以确保全盘胜利,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来点超前思维,为确保胜利,何不把市面上的强将和好马尽数招致麾下,然后尽遣高手上场。
现在看一个企业有没有发展潜力要看它能否聚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知名企业的每一次重大人事更迭都吸引了那么多注意力。我们也观察到,每一家伟大的企业在人才面前都是不惜代价的,微软、高盛、联想、华为等企业之所以为他们聘请的职业经理支付高达几千万的年薪眼睛眨都不眨,原因在于他们肯定可以赚回更多。
其实,在中国,象李姐这样的创业型老板数不胜数,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他们才不用那么辛劳;到什么时候,他们才懂得教育启发自己的员工,依靠团队的强大力量去获取更大的胜利。
李姐,真的希望再次得到你成功的消息!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龚明勇,毕业于湖北大学。担任过教师、工程师、公关策划、品牌经理、总助等职务,对品牌管理、广告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有独到见解和丰富实操经验。电话:13659884788,邮箱:[email protected],QQ:529506790,MSN:[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