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优先建设权”

强买“太中银”铁路的山西能源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何以“呼风唤雨”?这与它的“身份”密切相关。《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山西能源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系山西省政府设立的平台公司,正是有了这样的身份,“强买股权”才成为可以实施的“战略”。 因为能投拿不出任何投资,这个旨在实现能投对其他企业“控股”的协议再次成为一纸空文。9月份刚签的《合作协议》又黄了。而山西省政府和能投公司最近的想法是“搞BOT”。 2006年春,铁道部与山西省政府合资兴建的太中银铁路开工建设,山西省政府以承担山西段13700余亩土地的征地拆迁任务作为出资,占股10%。2007年,山西省政府批复成立山西省地产投资公司承担这一任务,省政府拨付资本金4.89亿元,其余主要拆迁征地费用靠向银行贷款解决。 另外,记者获得的一份山西省地产投资公司和柳林铁路货物集运有限公司签订的《太中银(山西段)沿线战略装车点建设优先权转让意向》显示,山西省发改委曾在2010年赋予地产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太中银铁路沿线战略装车点的建设优先权”,而这份意向书还显示,在山西省政府2010年第66次会议纪要中,同意其“为了建立还贷基金,可对沿线战略装车点建设优先权进行转让”。 截至2010年11月清理政府融资平台时,地产投资公司已欠贷5亿元。而同期的山西省政府[2010]第66次政府办公厅会议纪要显示,初步估计此时地产公司资金缺口为4亿多元,且融资困难。同一次会议上,山西省政府决定捏合山西物产集团、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等4家政府企业到上一年成立的“山西能源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中,成为政府“投资建设铁路和能源项目”的国有独资公司,并由能投公司承担解决地产公司的资金缺口,作为能投在地产公司的股份。2011年3月,山西省政府决定山西省地产投资公司整体划转给能投公司。地产公司“在太中银铁路战略装车点建设与运营”任务,也转移到能投公司。 而能投公司和当初的地产公司一样,也是一个融资平台。据山西省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省政府只给能投公司30亿元资本金,它的注册资金为63.3亿元,要求在2010~2013年间承担共300亿元的“铁路建设投资”任务。 特权融资平台 《太中银(山西段)沿线战略装车点建设优先权转让意向》显示,山西省发改委曾在2010年赋予地产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太中银铁路沿线战略装车点的建设优先权”。 能投公司并没有别的融资法宝,它的办法是依靠政府协调,要求同煤、阳煤、焦煤、潞安、晋煤“五大国有煤企”以及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和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为它担保贷款。但据知情者透露,这一“计划”执行得也不顺利,除进出口集团和煤销集团外,很多煤企不愿意为其担保。 “平台贷”的路子差不多断掉后,能投公司转向信托渠道融资,但有从事银行业的人士说其资金成本已高达11个点,而需要巨资投入的如大西客专等又显然没有在中短期收回投资的可能。因此能投公司一直十分“缺钱”。 于是,利用其被山西省政府赋予的建设优先权融资变现就成为能投公司解决资金难题的有效途径。 上述《意向书》给想要投资专用线的“乙方”列出A、B、C、D四个选择:一、交优先权转让费,议定金额,“一次性现金支付甲方”;二、每年支付“优先权转让费及管理费”;三、先支付部分,剩余作为甲方参股专用线的股份,“乙方按股比给甲方分红”;四、乙方建设运营18年后将专用线产权无偿交给甲方。 这个“意向书”因被山西省发改委交通处否定而最终没有付诸实施,取而代之的则是今年8月出台的“发改1683号文”。在该文件中,建设优先权的概念不见了,但出现了这样的表述:能投公司是省政府为加快铁路建设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代表省政府持股参与省部合资铁路投资、建设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山西能投公司作为主体对省部合资铁路及沿线战略装车点(含专用线)项目进行筹资、建设、运营。 但仔细比较这一文件中关于能投公司如何实现其作为“投资、建设、运营主体”的具体路径,记者发现,山西发改1683号文只是将“意向书”中的一、四项倒了下次序,变换表述方法而作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内容。 而本报记者最新获得的消息是,因为能投拿不出任何投资,这个旨在实现能投对其他企业“控股”的协议再次成为一纸空文。9月份刚签的《合作协议》又黄了。而山西省政府和能投公司最近的想法是“搞BOT”。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用线投资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就在10月底,能投公司内部会议上已经定下来:太中银沿线的柳林等4条铁路专用线,实际效益也许没有预想的那么好,能投公司决定不再投资。“不投资,又想控制,要当‘主体’,怎么办?你们建好、使用一段时间后交给我——这个就叫BOT。”这等于是回到了地产公司《意向书》第四条,只是没有了“18年”的期限。 11月中旬,以“最后核准项目”的名义,各专用线投资企业被要求再签一个“BOT框架协议”,几家企业再次出现分裂,有的签了,有的没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