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组织中个体的能力和天赋不能直接决定他对组织的价值,故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动机水平的高低。因此,对组织个体进行激励就变成了组织管理者的关键任务之一。而受主流管理理论的影响,已出现的各种基本激励理论均没有跳出对组织内个体激励的研究范畴,都有其局限性,且当前各类自由职业者、兴趣爱好者等新新人群的出现就是其最好的说明。那么激励理论会向何处去呢?本文以动态本质人的假设为基础,将人看成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突破人本身这个概念范畴,把人从组织的窠臼中拯救出来,为激励理论的发展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一、传统激励理论的困境
一般来说,传统的激励理论先后经历了早期的激励理论和现代激励理论两个阶段。早期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等;现代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以及期望理论等。本文通过对这些传统的激励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综合,发现了其困境所在:
1.受主流管理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激励理论均是将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进行研究的,均没有逃脱组织的束缚。
2.传统的激励理论几乎都打上了“行为主义”的“烙印”,它们只注重对人进行心理分析,且其对人进行的心理分析是以人的静态本质为基础的,即将人看成一个一成不变的实体,这就造成其理论均跳不出人本身这个概念范畴。
3.行为主义是建立在实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其不可能逃脱“受激—被动反应”的理论模式。而且,行为主义的这个实验心理学基础也是不牢靠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穷尽人类的所有心理活动,这已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造成了很大的争议。
4.行为主义“受激—被动反应”观念的最好体现就是造成了我们将组织中的员工当成一种获利的工具,即只把他们看成一种受激励的客体,丧失了其在激励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也忽视了他们自身的发展问题。
5.传统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激励内容方面(如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需要理论)和激励过程方面(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对人本身进行激励。也许有人会问,以上的某些激励理论也说到了人本身的内在激励,即自我激励理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是不是已处于激励的主体性地位了呢?乍一看,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本文认为这些激励理论由于没有跳出人本身这个概念范畴,均把人只看成一种生产手段,故其中的人还没有处于真正的主体性地位。
二、激励理论的归宿——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真正回归
以上几点很好地说明了传统激励理论的困境所在,且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困境,使得其难以解释当前社会中自由职业者和兴趣爱好者等新新人类的出现的现象。那么激励理论应该向何处去呢?通过对传统激励理论困境的分析,本文所提供的答案已很明显,那就是激励理论应该向人的主体性地位回归的方向发展。本文认为,人在其本质上应该是动态的,即人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样,我们对人性的假设就突破了人本身的概念范畴。并且,本文认为,只有在人的动态本质基础上,当把人看做一种发展目的和实现发展目的手段的统一体时,我们的激励理论才能褪去“行为主义”的“烙印”,从而把人从组织的窠臼中拯救出来,实现激励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真正回归。
三、自主创业——人的主体性地位回归的唯一途径
1.自由职业者和兴趣爱好者等新新人群的出现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人群特征。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自由职业者和各类兴趣爱好者等新新人类已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呈燎原之势。自由职业者和各类兴趣爱好者是指摆脱了一定社会组织的制辖,自己管理自己,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种职业者,譬如律师、自由撰稿人、独立的演员歌手以及职业运动员等。推而广之,似乎也可以将大街上摆摊的那些小商小贩归入此类,因为他们是同样的没有“组织”的劳动个体。我国的自由职业者和各类兴趣爱好者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慢慢发展形成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无所谓真正的自由职业和兴趣爱好者的,所有人都隶属于某个部门或某个单位,很少有人能游离于这些社会组织之外,智力程度高的劳动方式同样受到种种清规戒律的限制,受到方方面面的监督干涉。改革开放之后,百业振兴,各路精英脱颖而出,人们再也不满足于安全却无色彩的大锅饭生活,尤其是在某些经济与文化领域中,一些“知识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个性,希望摆脱各类社会组织的限制,恢复传统自由的身份。于是,一大批“自由人士”破土而出。
2.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老板,人人都是企业家
⑴“企业家”概念的内涵
企业家一词在16世纪早期出现在法语中,是指用于领导军事远征军(武装探险队、开拓殖民地冒险)的人,后来泛指从事冒险活动的人。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特龙将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1815年,萨伊(J.B.Say)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将所有的生产资料集中在一起,并对他所利用的全部资本、他所支付的工资、利息和租金,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进行重新分配”的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组织、管理工商企业并承担风险的人。1942年,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说道:“能否成为企业家主要看他能否对客观环境做出创造性或创新的反映,即能否创造出干新事或干旧事的新方法。”
以上是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家所下的定义,但本文认为这些定义都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均是以一定企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企业家均是不能与企业组织相分离的,因而都是有其局限性的。“企业家”这个概念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本文认为,我们关于企业家的定义应该摆脱企业组织的束缚,认为“企业家”概念的真正内涵是一个以自主创业为途径的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过程。
⑵知识型员工出现——企业组织激励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一定程度的回归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企业组织中的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知识型员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说:“知识工作者不能被有效的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可见我们已不能把目前出现的知识型员工和工业时代的员工等同视之了。知识型员工自主性强,独立性强,蔑视权威,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其在激励中的主体性地位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另外,知识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经济要素,知识资本取代了它的位置。这样,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降低了,即员工的流动意愿性得到了加强。于是,这些知识型员工更容易摆脱企业组织的束缚,去寻找能更好发展自己的方式,譬如去做一个企业家。
3.自主创业是人的主体性地位回归的唯一途径
既然认为企业家的真正内涵是一个以自主创业为途径的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样,本文就对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即人人应该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老板,人人都是企业家,人人都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自主创业。当然,随着企业家内涵的重新界定,“自主创业”概念的内涵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于是,成为一个作家、运动员或者摄影爱好者等都可以纳入“自主创业”的概念范畴了。与此相对应,当前社会中出现的那些自由职业者、各类兴趣爱好者都可被称之为企业家了,我们可以称他们是新时代的企业家群体。可以说,自主创业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和树立全社会的自主创业意识显得尤其重要。许多人到过温州,被温州人敢于开拓、敢于冒险、千方百计做生意的精神所感染。温州人肯于吃苦、勤于创业,把生意做遍神州、做到海外,体现的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应该看到,当这种自主创业意识成为一种社会氛围、一种社会风尚的时候,也就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挺进,应该是树立自主创业意识的开始。通过自主创业的过程,人类把他自己从组织的束缚中拯救出来,也使其自身在激励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戴开勋:管理学硕士,致力于企业诊断、企业战略规划、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现代生产制造模式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曾在大型国有担任生产部经理、大型民营企业担任销售经理等职,在企业战略、运营和市场营销管理咨询领域拥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战操作经验,在《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企业改革与管理》《价值工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现代管理科学》《中外企业家》等多家经济管理领域媒体杂志上发表文章若干。 联系方式: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