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看蓝彻斯特战略的应用启示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强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这里笔者仅举欧洲东线和中国战场的情况,来讨论蓝彻斯特战略的应用,及其带给当前商业竞争的应用启示,以对当前的经营有所参考、帮助和启发。

  首先我们来了解蓝彻斯特战略的基本情况。蓝彻斯特战略由英国航空工程学工程师F. W. 蓝彻斯特创立。一战斯间,他通过对大量的战争数据进行分析,从陆海空战斗、敌我之间损害量的关系对比中发现了重要的规律和公式,这就是军事上的蓝彻斯特法则,在商业上我们叫第一法则、第二法则。其内容集中在1916年出版的《战略与飞机——第四种武器的黎明》著作中。 

  1918年,英国政府根据该书的建议,创立了英国独立空军及英国空军部。之后,美国克普曼教授等人把蓝彻斯特发现的法则,发展成为“蓝彻斯特战略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运用成为军事战略,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52年,美国戴明博士(参见:沈宗南、张京宏,《思与行企业管理文选》第一卷,<PDCA若干应用分析>,2006年,E书联盟)第一次在运用Operation Research 创造业绩的著作中,将蓝彻斯特战略应用于商业领域。 

  1960年,日本人来武郎氏等人进一步地把蓝彻斯特战略应用于企业竞争。这是蓝彻斯特战略第一次正式被应用于商业竞争领域。 

  1962年,日本学者田冈信夫首先将这一理论发展为销售战略。其后,他一直坚持研究,形成了目前商业领域的整套“蓝彻斯特战略”,包括基本战略,强者战略,弱者战略,零售商战略,批发商战略,厂商供应商战略等。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东线和中国战场的具体战略与实际情况看看蓝彻斯特基本战略的应用及给当今企业经营应用启示。

  一、 从欧洲东线和中国战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欧洲东线情况。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对苏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将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趋直入,粉碎苏军抵抗,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瘫痪苏联经济,从而击败苏联。

  战争爆发前,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军队)。计有190个师(内有19个坦克师、14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个方面实施主要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芬兰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实施辅助突击。战争开始后,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为268万人,计有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的旧式坦克,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以及大量旧式飞机,作战舰艇396艘。苏联计划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突击,保障苏军主力展开和集中,然后再以进攻消灭突入之德军,将战争推至敌国领土。整个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6.22-1942.11.18)德军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优势(突然进攻、装备先进、军队已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在苏西部地区推进约600公里,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初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试图以进攻对付德军,但在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后,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游击战争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转入反攻,苏军勇敢作战,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胜利,初步稳定了战局,粉碎了德国“闪电战”企图。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作战失利。德军加紧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占领苏联石油产地巴库和顿巴斯,苏军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过激烈顽强的战斗,至11月,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从而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2.11.19-1943.12)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能力已恢复并有较大发展。提供给军队的新式装备逐渐增多,美英也向苏联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大大减轻了苏联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于11月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大规模反攻,1943年2月,苏军合围并歼灭了德军精锐部队鲍罗斯兵团,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尔后,苏军又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在外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转入全面进攻,到11月份,已收复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1945.5.5)苏军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起义风起云涌。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以便同英美单独讲和。为彻底击败德国,苏军开始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发起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歼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部分国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国土。上述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纷纷光复国土。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地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了维斯瓦河棗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4月16日,苏军攻城集团在强大地空火力支援下,对柏林发起总攻,消灭残余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分析:德军方面关于蓝彻斯特战略的应用。在初期,德军方面使用蓝彻斯特战略的强者战略,进行广域战,配合以闪击,企图攻击成功。当时,德军总数为550万,苏军总数为530万。两者兵力的比例是:55:53,也就是1.04:1。根据蓝彻斯特战略第一法则关于广域战的数量要求,只有进攻方数量和被进攻方面的数量(在武器效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最低达到1.73:1的比例的情况下,进攻方才有可能成功(参见:沈宗南,张京宏:《蓝彻斯特在中国》之--强者战略,2007年,上海世新进修学院教学试验研究所教材部)。从数量上讲,德军在这些数据方面已经不具闪击成功的可能性了。

  同理,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苏联转而进攻,德军已经在前期损失约150万人,剩余兵力约400万,而苏联的兵力始终保持在630万人左右,民兵230万,总兵力860万,并且战时苏联的军工生产顺利,武器效率不断提高。此时的苏联实行了蓝彻斯特战略中的强者战略,进行广域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此时苏军和德军人数的比例是:86:40,也就是2.15:1,远超过了只有进攻方数量和被进攻方面的数量(在武器效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最低达到1.73:1的比例,达到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强者战略的胜利。

  第二,中国战场情况。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南郊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遭到国民党驻军坚决抵抗,从此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和英、美支持下,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日军,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如忻口战役、淞沪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和广州会战等,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和消耗。台儿庄一战,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一举歼敌万余,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在战争初期,数百万军队在日军压力下节节败退。至1938年10月,北下、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江苏、安徽、河南、江西、广州、广东、湖北等省大片国土相继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生死关头。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正面战场受挫,后方屡遭敌后战场打击,1939年以后,基本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将主力转用于敌后战场。

  1941年12月9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先后夺取了平汉路南段、粤汉和湘桂3条铁路干线,国民党军队接连失利,丢失大片国土。与此同时,日军继续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八路军执行“敌进我退”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到处打击敌人,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1944年,各敌后抗日武装开始对日军局部反攻,消灭日伪军20余万人,光复大片国土。这些胜利,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有利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的战略反攻。

  1945年5月,苏、英、美盟军取得彻底战胜德、意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日本法西斯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在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军发起大反攻。在中国军民全面反攻;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英、美军队直逼日本本土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军事力量迅速瓦解。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民共伤亡1800余万,军队伤亡38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日军被中国军队歼灭133万余人(不包括在东北地区前6年伤亡数和在滇缅作战中被中国军队毙伤数)。日本战败后,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军共128万。

  分析:在战争初期,由于日军的武器效率(包括训练素质等)比较高,所以初期虽然其总数不多(1937年不到40万),根据蓝彻斯特战略的法则,武器效率等和数量的综合乘数还是大于局部地区的中国军队。为此,中国军队采取了弱者战略,以避其锋芒。同时在敌后战场,“运动战”、“游击战”等都是运用蓝彻斯特战略的“集中兵力”“重点击破”,以消灭有生力量和形成局部优势歼灭为主要目的,在每一局部均以3-4倍的力量保卫日军进行歼灭之,这个比例,远高于蓝彻斯特战略第二法则中关于局部战中双方力量对比不得低于2.83:1的要求(参见:沈宗南,张京宏:《蓝彻斯特在中国》之—弱者战略,2007年,上海世新进修学院教学试验研究所教材部),因此从数量和战略上保证了胜利性。经过8年浴血奋战,终于改变了局势,取得了最终胜利。这是弱者战略的胜利。

  二、 从上述实例看蓝彻斯特战略在当年企业经营与市场营销竞争中的应用及启示

  第一,对同行竞争中处于强者地位的企业,在进行全面广域地与经营对手进行竞争的时候,无论是进行追随战还是效率战,应当使在综合竞争力量的对比上,自己是对手的1.73:1的倍数以上,方能确保竞争的成功。

  第二,对同行竞争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企业,在进行差别化战略与重点突破的时候,要综合各种资源,应当使自己在竞争的局部范围内,相对优势与对方在数量上的比例不低于2.83:1,方能确保弱者战略执行的成功。

  第三,上述数据都是在竞争双方武器效率(E)等同的情况下才适用的,如果双方的效率系数有所变化,那么企业经营者也应当根据综合情况,预算出相应的管理数据以进行决策参考。

 管理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看蓝彻斯特战略的应用启示

  三、 结束语

  与《孙子兵法》一样,蓝彻斯特战略也是从军事法则逐渐向商业竞争战略进行演变的,在演变中,不断发展并适应着市场的变化,积极寻找着变化背后的规律并进行分析,以解决相应的问题。该战略从数据的角度,给经营管理者们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数字和战略建议,值得研究和参考借鉴。为此,笔者将其整理出来,以供读者分享,并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以切实的参考、建议和帮助启发。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上海威贞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联系电话:021-64557469,13918210296,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2258.html

更多阅读

二次世界大战著名战役:

  二次世界大战著名战役:1939年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 英、法对德宣战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波兰闪击战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从西、南、北三路大举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16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被遗弃的守军和人

管理研究:团队培育的重要性

管理研究:团队培育的重要性作者: 张京宏 时间:二OO七年六月十日 星期日地点:上海市Office 题材:管理随笔编号:SN_JJYLS_ZJH_2007061002002_08GL 格言:一个学习军事战略的学生,应当从研究刺刀做起 序言 这几天研究《哈佛管理全集》(下

声明:《管理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看蓝彻斯特战略的应用启示》为网友青春如此纠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