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 中国企业的“宿命”



  从事销售工作已近5年,对于我们70年代末出生的年轻人来讲,5年虽转眼即失,却异常的艰辛漫长,因为从事营销工作似乎就意味着一个不归之路。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就有一个伟大的使命:种好自己庄稼,多多收获,攥够钱,让孩子读书,考上大学,走出“穷”山沟。而在我们少年时候,我们自己也立下壮志,延续父母赋予的艰巨使命--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娶个好老婆。

  事过境迁,回想这些,索取几年来工作中的感受心得,让我不禁想起:我们伟大中华名族,一个泱泱大国,似乎却失去了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使命--发展!我们的祖先很好完成了他们自己的使命问卷,奉献给我们后人以深厚底蕴的的中国基础文化,可现在的我们?中国的发展靠科技发展拉动经济,政治“行为”又牵动并掌控一切发展经济的载体--企业,最伟大的“使命”自然留给我们的创业人,留给我们的企业。中国那么多的企业,有多少内心真知肩负中国近14亿人口的伟大使命是什么?

 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 中国企业的“宿命”

  就拿我从事的这个集团公司下属机构XX电器公司的发展状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点带面。

  XX 集团是中国21世纪初最值得骄傲的企业,其下属机构XX电器公司也是异军突起,一时在行业内叱咤风云。可在延续3年欢声喜悦之后,突然面临股市ST。在中国,似乎所有企业都是拿年销售业绩来证明一切,一路高歌的同时,走进死亡之谷却愈来愈近了,XX 集团公司亦典型如此。 

  原因很容易归纳:

  第一、企业使命感的严重偏轨,方向迷失;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其发展初期,就提出企业发展的“使命感”。XX集团企业在80年代初期就自誓高举了这杆旗帜,历尽风雨近30年头了,如今无处可寻觅她的“使命感”彰显出来的内涵,只是一个代名词罢了;也许这就已经折射出中国企业的一个通病:口号大于一切!我们讲“使命感”是可以用“命”以换取的,可想她承载的责任是何等至高和沉重。立下“使命感”,那么就意味着一切以她为核心,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之提供“义务”服务的。我们的企业在没有很好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持下,就不可能随便提出什么“使命感”;因为很多条件决定了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命期,大呼而出的“使命感”最终欺人害己。中国博大的文化精髓是以文化的健康发展来提高人类思想,进而推动科技向前,服务于人类;而我们集体文化和个人文化的自我建设、思想觉悟等方面表现良莠不齐,何以有科技创新?没有创新,在如今的商海战场,又何以立足?所以说企业的“使命感”一定要有,但一旦提出,那么企业就要准备以“命”来维护她的神圣!

  韩国三星的使命是:以最好的数码技术,做全球知名的韩国企业,现在她差不多作到了;SONY ,TOSHIBA,JVC,LEXUS,LG等等,她们的使命感也是异常强大,进而赢得全世界的尊敬。

  第二、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匮乏;

  中国企业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准确的说在有所建树的情况下,膨胀的思想驱动,致使她们为了扩张“领域“,加大社会影响,创造更高效益,而开启多元化产业发展思想,运筹帷幄,大张旗鼓,风风火火于大江南北。多半看来,多元化的发展,因为过度透支,造成整个产业群因 “供血”不足,而层层受折。联想、TCL、海尔、长虹等等,都尝过苦果。

  不注重培养核心产业,很容易功亏一篑;没有核心产业的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已是“谈笑”之趣了,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尽靠一个躯体难以受人尊重。核心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给予最多的关注和呵护,在培孕进程中更需要花掉很多心血代价,象年轻人谈恋爱,一切靠用心去做!

  XX 集团公司没有充分准备好上新项目的时候,盲目的蹙就了;我们有同感,在没有准备好高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不能随便参加考试,哪怕复读,多交学费而已,可一个集团化企业不懂?因为三心二意,自顾不暇,失去核心产业,从而失去生存之本--核心竞争力!  

  第三、企业内部体制建设很不完善;

  攘外必先安内,管理和经营的概念完全混淆,只看经营,在业绩逐渐下划时,也到了"弹尽粮绝"的时候了。此时公司内部的空虚激起"四面楚歌",大量人才流失,因为很多真正的人才很难适应这个内部管理环境,于是"老板"又出一张王牌:文化管理技术,要创新,新的概念又萌发了.这个时候内部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人才和激情.内部氛围太差,大家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感觉是在为老板打工,就这一点,是致命的。 不行的人,就很对不起让他走,说干就干,等待犹豫的结果绝对是后悔。择优弃杂,安排合适的人到相应的岗位上,团结作战。刘邦打江山也不是靠他一个人,攻城略地有韩信,运筹有张良,主管物流是萧何。

  地球人都一样,只要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没有任何体制对其进行约束的情况下,人很容易偏向注重个人利益最大化,决不可能高尚到考虑集体或团队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措施,制定严格的内部体制,提高内部整体运做效率。

  第四、战略部署落后;

  我有一点很不明白,我门是在做市场,还是在赌市场?我们的战略严重偏失方向,品牌失去了健康色彩,可想我们能走多远?

  中国营销模式,从当初的关系营销、服务营销逐渐转变为技术营销,这个转变是必须而紧迫的。这个战略转变最成功的中国企业,我觉得也许是华为,成功于华为的统帅任正非;而还有那么多的“成功”企业,现在还在走当初的关系营销、服务营销,不能不让人汗颜!

  中国企业最擅长搞推广,什么是推广?XX 集团公司的推广实践证明,我们的思路还停留在90年代层面上。很多无用的“策略”占据了我们宝贵 的时间,提出的所谓的创新思路或方案,往往都是在拷贝(复制竞争对手的行经,跟着别人走),形式上要求严谨,靠频繁无理的惩罚以求完成任务,还大张旗鼓宣扬那是在考验“执行力”。由于最终徒劳无功,造成时间资源的很大浪费.此时竞争对手又在另一个高山头,也只好哀叹,望其项背了。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很多企业都在喊“狼”来了!这是肺腑之言,因为我们自己真的太空虚,无法加入竞争行列,也许就是等待“死亡 ”。为什么外企敢于进攻中国?敢于大肆建设工厂?他们有的是信心,因为有技术、有品质、有品牌,他可以成就“中国制造”,产品还一样畅销中国。所以中国就慢慢沦陷为世界级企业的“梦工厂”,现在中国土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世界级企业他们在种植花园的身影,留给我们中国企业及各企业家的是--无尽的羞愧和尴尬!也许这就是中国企业的宿命吧。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3147.html

更多阅读

与企业共渡难关演讲稿 中国企业的十大难关

     纵观中国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渐渐开放,竞争逐渐加剧,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的发展步伐日益艰难。有的企业家立志成为百年企业,有的企业家发誓超过苹果,有的企业家以世界500强企业为榜样,还有的企业家回馈社会,把企业当作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的新国际竞争力

     同时,应该关注利益相关方,了解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并准确地回应,这是中国企业从简单的慈善捐助,转化成为战略性社会投资的必由之路。  中国企业的新国际竞争力  善的商业模式,其关键词就在于“模式”两个字,为什么不叫善的商业

中国工业黄金时代 中国企业的黄金时代来了

     社会上很多的声音认为,中国企业面临很多宏观经济方面的挑战,以及来自中国政府对民营企业政策方面的挑战,但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讲,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未来五到十年很有可能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人没有道德底线 中国企业的道德底线何在

   按照成王败寇的逻辑,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似乎没有资本原罪。“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的遭遇阻击却不能不引起他们反躬自省。要想找到世界一流企业的突破口,反思中国企业的道德底线则是必要的。  悖论的困惑  随着中国经济的

声明:《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 中国企业的“宿命”》为网友经典事儿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