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健二婚老婆 收购科龙周厚健露悔意 海信做白电老大前途坎坷



  海信要做国内家电行业龙头,收购科龙即为最大的筹码。但面对2006年的持续亏损,当初作出收购决定的海信集团掌门人周厚健却流露出后悔之意。

  

  2007年1月6日,周厚健公开坦言,海信空调(海信集团旗下控股公司)以9亿元代价对格林柯尔所持科龙26.43%法人股股份的收购原定在2006年之前,最晚不得超过2006年3月,但实际上一直到去年12月14日才完成股权过户手续,这距离2005年7月与科龙原第一大股东格林柯尔达成收购意向的时间已过去17个月。“若知道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海信肯定不会参与这起收购。”周厚健说。

  

  时间拖延过长的原因主要是海信在收购过程中意外发现科龙呆账坏账过多,但据《IT时代周刊》从相关人士处了解,真正让周厚健后悔的是自从2005年9月开始进入科龙以来,海信空调的努力并没有使科龙摆脱持续亏损的噩梦,这个曾经无限辉煌的家电企业,如今正处在退市的边缘。“曾被寄望为金蛋,现在不过是一吞钱机器,海信方面肯定失望了。”该位人士语。

  

  值得玩味的是,在2006年10月中旬举行的海信集团第三届全球客户大会上,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当时曾表示,依托海信和科龙强大的产能及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到2010年,科龙将以400亿元年销售额成为“国内第一白电”。

  

  家电行业著名分析人士罗清启认为,周、于二人言论的背离实质上反映入主科龙后海信空调的矛盾心理。他指出,海信意图与科龙强强联合并助力后者问鼎国内白电霸主的设想虽然大胆,但17个月难改败绩的糟糕表现,却已经证明了其中的困难远超其当初想象,“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海信策略无效

  

  在海信接管科龙之前,科龙已经是百孔千疮。

  

  2005年9月,海信派出原青岛海信空调董事长汤业国出任新科龙总裁。此后不久,科龙发布200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当季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净亏损8.1亿元,并且和前两季度一起,亏损总额高达10.3亿元。财报称,科龙的持续亏损是由于顾雏军等人经济犯罪事件的不利影响,造成金融机构、供货商和经销商等对公司信心不足,资金紧张,一度出现停产。

  

  面对实力不济的科龙,汤业国在稍后得到海信空调3亿元的先期投资后认为,科龙要翻身就必须首先让市场各方树立信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能够斩断它们对科龙品牌的负面联想。

  

  2005年10月,旨在重立市场信心的科龙,高调竞得央视和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直播“神六”发射节目的冠名权,并由此开展猛烈的广告“轰炸”。同时,汤业国还不惜耗费千万巨资,同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声势浩大的市场促销活动。“科龙想以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关爱消费者的企业形象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这样评价当时的科龙。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大手笔,在2005年10月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汤业国十分肯定地认为科龙将在第四季度彻底摆脱“顾雏军案”的阴影。他表示,“科龙市场正全面回暖,2006年实现冰箱450万台,空调300万套的产销目标将不是问题”。也是在这一天,包括国美、苏宁和英国HI公司在内的多家知名家电经销商与科龙当场签订了总额为36亿元的订单。有人士认为,此事标志着科龙已摆脱危机,实现了平稳转型。但接下来的半年中,事实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多么的草率可笑。

  

  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科龙两大主业——空调和冰箱都出现了销售下滑,同比分别下降了39%、26%。这也意味着科龙宣布的总共750万台的冰箱、空调销售计划命悬一线。

  

  面对外界的怀疑,科龙方面并不乐意承认这与市场信心不足有关。科龙营销公司前总裁苏玉涛解释说,业绩出人意料地下降主要由三方面原因引起:首先是2005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增加,毛利率下降;其次是在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31日期间,海信一直在包销科龙库存,低价处理的方式伤害了利润水平;第三是在2006年3月的时候,外界误传科龙将拍卖股份,引起市场动荡。

  

  “这样的解释是缺乏诚意的。”罗清启认为,“科龙一直害怕向外界坦诚自己在应对策略上的缺陷,而把责任统归于外因。这种否认失败的态度并不利于挽救科龙,相反会令公众更加失望。”他指出,进入2006年后,科龙多次拒收订单并延迟了既有合同的交货日期已为业界共知。截止去年11月15日,原海信总裁助理王士磊与副总裁杨云铎分别出任科龙总裁和副总裁,包括原总裁苏玉涛在内的科龙四大高管集体“下课”事件的发生,也已经昭示了自2005年9月进入科龙以来,来自海信团队的所有努力宣告无效。

  

  变卖科龙家产

  

  早在2005年9月,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明确表示:“海信是经营科龙,而不是卖科龙,海信空调将依靠自己的财力挽救科龙。”但现在,这些话语都随风而去。

  

  按照公司上市规则,连续三年亏损的企业将被摘牌,科龙正遭遇这道坎。自2004年开始,它就不知道盈利是何味。而尽管汤业国向董事会保证自己可以维持公司半死不活的经营,但他已不敢断言,仅凭海信空调的财力就能让科龙股票继续“红旗不倒”。

  

  一年多马拉松式的股权过户已经把海信空调置于不利的“代管者”地位,不但策略见效微弱,也极大地损耗了自己的实力。而根据市场分析人士最乐观的估计,到2006年结束,科龙全年净亏损至少达到6000万元。为了避免停牌的危险,海信集团一方面不得不加紧对科龙固定资产的变现;另一方面则加紧把自己的白电资产注入科龙。

  

  截至目前,科龙上百部的车辆和价值2000万元的房产已经悉数出售;其手中7块总估价在1.79亿元的土地也在2006年11月13日公开寻找买主,并在2006年11月18日以1.27亿元的价格卖出其中一块。科龙内部消息称,成交地块的收入将有一半用来继续偿还银行贷款,剩下的作为流动资金,预计此举也将为科龙带来3600万元的账面利润。此外,海信集团白电资产的到来也将为科龙创造近1000万元的收益。

 周厚健二婚老婆 收购科龙周厚健露悔意 海信做白电老大前途坎坷
  

  一位科龙老员工还透露,除了资产变现,科龙人事的裁减和机构的重新编排也是其剜肉自救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早在2005年11月的时候,科龙曾成立由独立董事李公民为主席的5人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专门针对高薪做降低调整,但因为担心此举会激怒员工出走,所以在幅度上有所保留。也正因为这样,直到2006年第二季度结束时科龙还把亏损的一部分原因归咎于员工薪资开支过大。而这一结论,又为它的继续裁员找到了最有力的理由。

  

  以上员工称,自从2005年末大区经理制被撤消、广州分公司一分为二以来,科龙的人事“减肥”一直没有终止。而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裁员发生在2006年9月,当时取消了杭州、南京、宁波和扬州等19个分公司原总经理、空调产品经理、冰箱产品经理等3个岗位,重新设置了新的岗位,一举裁掉了200多人。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念春表示,即使财产变现与机构“减肥”能让科龙继续上市,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却带来了新的危机。他指出,变现不仅让海信空调名誉受损,更致命的是将再次打击原本还在观望的市场信心;而机构的长期动荡无疑又暴露出科龙改革的短视与无序。

  

  “2006年过去了,2007年又该怎样继续?”王念春问道。

  

  没有想到

  

  不仅在经营上海信人表现乏力,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上也让业界大跌眼镜。早在2005年9月的时候,周厚健就喊着“从企业文化上降伏科龙”,但他最终却恰恰栽在这上面。

  

  不少原科龙员工介绍,虽然从2005年9月起海信就对科龙进行所谓的企业文化整合,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强行复制到科龙身上,并不是周厚健之前宣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文化无法复制,也只有文化才制造出永远的差异性”。在进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科龙就已经成为海信的一个影子:原来2个小时的午间休息时间被锐减到1个小时;禁止员工自由的工作风格,营造严肃、呆板的工作气氛;以及不管有事无事,延长全国视频开会的时间,对态度不严肃者严厉惩罚等。

  

  “这些举措表面上看似积极,实际效果却相反。”科龙的员工们说,“很多员工无法适应如此快的工作节奏,下午上班总是昏昏沉沉,无效率可言;另一方面,对工作氛围的过度管束导致科龙内部人心涣散,以致到现在还流传着‘科龙人’与‘海信人’之说。最为严重的是,海信对科龙文化的不屑一顾伤了不少原科龙员工的心,迫使他们纷纷离职。”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中心主任齐善鸿教授表示,海信空调没有怀着谦虚的心态看待科龙,强者意识过重让这场整合更像是一次文化入侵。他指出,尽管目前科龙已经堵住了24.05亿元的财务“窟窿”,流动资金周转所需时间也由2004年的341天减少到现在的148天,但同时它也遭遇了巨大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近2000名的科龙员工在海信进入后陆续离开公司。而相当部分离开的员工曾是企业各级机构的骨干力量,他们几乎全部流进了美的、志高等一些竞争对手的口袋。

  

  那么,科龙能否真的实现国内白电第一的目标呢?

  

  17个月以来,海信集团除了为股权过户劳费心机外,还一再为扶正市场各方对科龙的信心而努力,但就最新情况看,依然不容乐观。一方面,渠道商和银行虽然表示支持科龙的发展,但实际上还在观望,银行对其提出的降低保证金额度要求一直不愿表态就是一个证明;另一方面,原来自称要做全产品线的海信集团,目前已经被迫砍掉了包括洗衣机、小家电在内的多个业务,它可能的发展方向同样令人担忧;再者是越来越多的科龙老员工反映,海信对科龙许多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又回到2001年以前,令人十分费解。

  

  有意思的是,海信集团口口声声说入主科龙是因为看中它的品牌优势,其将不会放弃科龙品牌。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海信对科龙采取的措施更像是希望把它当做自己的工厂,以及垂涎科龙将近50%的海外市场。他们指出,家电行业向来就鲜有多品牌运作成功的案例。基于这点,作为母品牌的海信最终让科龙沦为区域品牌的可能性也并不见小。

  

  齐善鸿教授认为,科龙对6年后的局势如此大言不惭起码忽略了对三方面情况的评估:一是市场并不完全膜拜品牌。无论科龙品牌曾经怎样辉煌,其可能创造的价值仍需看今后的表现;二是海信白电资产实力始终游离在国内同行的前5之外,它的注入激不起多大的兴奋;第三,变现救市或将科龙推入经营上的恶性循环,它要转入正轨仍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海尔、美的、志高等高起点的竞争对手都在你追我赶,科龙要做国内白电老大还言之过早。”齐善鸿教授如是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3190.html

更多阅读

案例分析之:海信科龙

科龙事件始末: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公司基本情况简介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2006年底,海信成功收购科龙电器后,由此诞生了中国白色家电的新航母——海信科龙。2010年12

顾雏军:小伎俩买得大科龙

  在收购科龙电器时,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实际只有3.75亿元,但整个收购金额却高达3.48亿元,这与公司法对外投资的相关规定存在明显的冲突。而为了“达标”,顾雏军在收购科龙电器完成后将其股权的左手倒右手,又

声明:《周厚健二婚老婆 收购科龙周厚健露悔意 海信做白电老大前途坎坷》为网友落日桥头细感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