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由于对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差异,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差异有可能使一方处于绝对的有利态势,使另一方处于绝对的不利态势,从而构成一种不对称态势,我们就称这样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为不对称战争。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之间的战争正是一场典型的不对称战争——根据2006年11月份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06年11月新增用户467万,中国联通新增用户仅130万;2006年电信运营业新增业务收入和利润中,中国移动占到70%-80%以上,作为四大电信运营商中最弱势的联通,其利润还不到移动的1/10。
综合实力的极度不对称,联通与移动之间无法形成在通信领域的等量竞争,而在电信行业极为灵验的三大定律之一的“马汰效应”,更是让联通的诸多努力成为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所以,在短期内,联通与移动之间的对抗,不会是一场决定谁胜谁败,谁生谁死的公平竞技,而纯粹是对联通这一弱者的生存考验。
对于联通来说,当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生存,如何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时间。面对强大于几倍甚至数十倍的竞争对手,无时无刻不在对其进行资源垄断、渠道封杀、品牌压制,联通怎样才能生存下去?联通的生存机会又在哪里?是追随,永远跟在移动的屁股后面跑吗?肯定不是,在二元结构垄断的移动通信市场,追随只会让联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事实上,2006年联通日益不利的竞争局面,联通在市场上的追随策略也难逃其咎。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实际上是中国移动的市场,在一个完全由中国移动主导的移动通信市场。所以笔者认为,2007年的联通既不是挑战者,也不是追随者,而是一个市场的搅局者,它要为自己的生存“搅”出空间。而作为搅局者的中国联通,它所希望看到的,正是市场和消费的变革,只有变革才能给联通带来机会。值得庆幸的是,3G时代的到来,电信行业全面转型,四大变革,正在给联通带来希望。
一、通信网络变革
毫无疑问,3G是中国联通所面临的最大机遇,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相对于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第二代GSM, CDMA等数字手机(2G)而言的。不同于日化、食品等其它行业,电信行业的3G变革决不是简单的概念翻新,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转变,它将引发各大运营商新一轮的网络改造。
3G网络的推出,是以3G基站的新建和改造为基础的;3G带来的竞争,首先是在基站资源上的竞争。联通与移动在基站资源的争夺,其实一点也亚于它们在市场上的厮杀。建基站拼的是实力、是资本,是资源,是关系,是公关能力。很显然,在第一轮的争夺当中,移动取胜了,这种胜利给了客户“移动网络好、通信质量好”的品牌认知。而这种认知,是现阶段移动领先联通的最核心因素。3G来临,网络需要改造、重建,联通和移动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政府出于整体考虑,防止3G基站建设上的重复和资源浪费,将会力推各大运营商实现基站和网络资源的共享,而这种共享,将会缩小各运营商由于覆盖而造成的网络差距。对于联通,这也是一件好事情。
3G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2G的否定,必将伴随消费者品牌认知的调整和改变,对于在2G时代处于劣势的中国联通,这将是扭转消费观念、改变形象的有力说辞。
二、通信需求升级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运营商对数据业务的推广,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而今,传统语音通信中要求的“信号好、覆盖广”等已经成为通信市场最基本的需求,通信内容的丰富性以及通信健康等其它需求日益受到客户的重视。
联通CDMA网络一直坚持健康、安全、绿色诉求,直到现在,“联通CDMA信号好,健康不伤脑”的诉求依然通过各大电视台向消费者灌输。但由于消费者需求水平限制,这种诉求在很常一段时间内没有给联通带来现实的市场。尽管如此,在长期、专一的诉求下,联通CDMA“健康”的概念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同。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这种独有的概念必然会转变成联通的市场拉力和独有的竞争优势。相反,在网络已经被公认为不是问题之后,移动若再坚持进行网络诉求,其宣传价值也将会大打折扣。
三、通信产业变革
通信技术与通信需求的双层推动迎来了现在的3G潮,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通信已经上升到整体信息化的高度,各大通信运营商纷纷向综合性信息服务商的转型。
产业变革反映在市场上,最直接的就是核心业务方向的转变,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已经走过了语音通信的时代,以彩信、彩铃等数据业务为代表的多媒体、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手机报纸、手机油箱等应用型产品将成为主流。
我们知道,在技术上,CDMA网络相对于移动的GSM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经过技术升级后的CDMA网络,被称为准3G网络,只需要进行软件升级即可平滑过渡到3G。这种技术在反映在产品身上,就是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业务。而移动的GSM与WCDMA有着完全不同的无线网络特征,“软覆盖”、“软容量”、“软切换”等都是WCDMA网络的特色和优点,但对于中国移动GSM网络来说,它却是改造、升级的难点。所以,3G时代的通信产业,联通CDMA技术与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更为切合。在去年两大运营商在手机邮箱上的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依靠技术优势,中国联通在局部产品上已经扭转了追随困局。而之前长期领先的中国移动,这次不得不在“红草莓”推出一个月以后才匆忙上马手机邮箱业务“黑草莓”,其中隐痛,移动自知。
四、宏观监管政策调整
经过多年的市场运作,移动业务品牌的对比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它不可能避免消费者需求的“背叛”。通信行业品牌的存在,为不同的消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然而,大量套餐(变相降价)的出现,让这种个性化的满足变成了一种消费限制甚至是对需求者设置的门槛与歧视。消费者面临选择成本大,选择空间小的消费困惑。在一个国有资产主导的行业,这样的问题只能通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解决。
电信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政府对其监管的力度一直很大。去年10月份,信产部下发《关于保障移动电话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的通知》,《通知》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同一运营商的各类品牌之间,将不再存在资费套餐的壁垒。中国移动用户将可以自行选择全球通、神州行或动感地带的资费套餐,而中国联通用户则可以在如意通、世界风、UP新势力品牌套餐中任意选择。而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是“号码可携带转网“的预演。
这就意味着,移动精心打造旨在增强客户品牌粘度的四大业务品牌,将会被人为的削弱。各品牌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客户的分类管理上也增加了难度;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将进一步瓦解,各网之间的互通融合步伐加快,所有这一切,对于客户在网人数尚处于劣势的中国联通,无疑是一次争夺客户的大好机会。而这些,正是信产部这个非市场化的动作所带来的。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不对称战争,正在引起信产部等各监管机构的重视,3G牌照之所以推了再推,因为其背后存在着一个如何均衡、优化移动通信业乃至电信业的复杂问题。国家对弱势企业的扶持,也将为联通的发展创造机会。
结 语
长期的不对称战争,让消费者形成了联通“网络不好、信号不好、通信质量不好、服务不好”等品牌陈见,这些陈见不会从消费者的大脑上自动消除。
对中国联通来说,变革就为自己提供了说服消费者改变品牌陈见的理由,变革就意味着机会,抓住变革带来的机会就是成功。
原载:《中国文化报》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