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连续三年GDP增长率超过10%.
城乡格局 城镇人口数量达到56157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达到43%,较2000年增长6.8%.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493元,全国居民存款余额14.7万亿,同比增长16.5%.
消费水平 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7亿元,同比增长12.9%.
住房改善 商品房年竣工面积超过5亿平米,同比增长18.2%.
人口素质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达到6764万人,较2000年增长48%,并以500万人/年左右速度增长.
就业高峰 80年代出生(16-25岁)人口为1.957亿,可能为历史高峰;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将带来巨大商机.
核心人群 中国中等及以上收入人群人口数量达到1.21亿人;这部分人群被外企称为“核心消费群”
正文:
1、国民经济
GDP持续高速增长,将带来就业充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但近期的经济过热,造成产能过剩,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调控,也将会引起经济的波动;但中央政府仍会试图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注:2005年GDP增长率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8月30日作出调整,调整后为10.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经济运行公报》 数据分析:王大胜
2、城乡格局
2005年城镇人口比例较2000年增长6.8%,城镇人口增加数量超过1亿。城镇化转移人口主要来源于在城镇置业投资的农村富裕群体及经由高教途径具有较高学历的原农村学生。该转移群体的消费能力将高于城镇平均水平,迫切需要在城镇置业。
城乡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经济运行公报》 数据分析:王大胜
3、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已达到10493万元,同比增长12.9%;全国居民存款约达到14.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收入增加及一定程度的通胀政策将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但财富严重的不均衡积累,导致中低收入阶层消费力不足,而高收入阶层偏重于投资的矛盾。分配制度改革、保障体系的完善,将对该矛盾有所缓解。
居民收入及存款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经济运行公报》 数据分析:王大胜
4、住房改善
2005年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超过5亿平米,按每套100平米概算,社会新增住房约500万套;虽然受宏观调控影响,增幅会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该数值稳步增长;原因主要为需求巨大,房地产已成为主要的GDP拉动力量。房地产需求的高速增长将拉动相关需求的快速增长。
商品房竣工、开工面积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经济运行公报》 数据分析:王大胜
5、人口素质
2005年前五年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增加2193万人,增长率达到48%;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压力,但持续的高经济增长将会给与消化,目前该人群已逐步进入置业期。该人群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负担较上一年代压力要轻,在大宗置业方面会得到父母多年积蓄的经济支持(代际经济联系);同时该人群消费意识强烈、需求时尚。
中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人口普查公报报》 数据分析:王大胜
6、1.6就业/置业高峰
80年代出生(16-25岁)人口为1.957亿。未来5-10年,我国即将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就业压力,保持经济高增长以消化就业压力应在中央政府考虑之中,这是政治。该群体会为未来5-10年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我国几个大城市已有的统计中,2004年有关的结婚支出约均为20万元,其中60%支出在于房产购置和装修,购买耐用消费品及一些当期消费约占剩下40%的各一半。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人口普查公报报》 数据分析:王大胜
7、核心人群
2006年中国财富论坛数据,中国目前拥有金融资产100万美元以上人口数量30万人,10万美元以上金融资产家庭数量300万户。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人口1.21亿人左右。
核心人群家庭 按城镇居民家庭平均2.97人计算,核心人群家庭数量有4000多万户。
核心人群收入 统计资料显示,中国10%最高收入人群的总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50%左右
核心人群贡献 该人群资产主要投向是投资、购车、买房,是主要的经济增长拉动者。
核心人群价值 该部分人群被外企称为“核心消费群体”,是他们密切关注的人口细分市场
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财富论坛 数据分析:王大胜
8、总结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内需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城市化进程、居民收入增加、生育高峰人群置业等为国内公司业务拓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
核心人群的界定为企业业务拓展方向指明了应关注的重点市场;
核心人群的多元化结构(如私营业主、政府主管、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者等),需要对相关群体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化。
声明:文中数据均已注明采集及分析来源,他人采用时须谨慎引用。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王大胜,XX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规划高级主管,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