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活动,它是一项管理职能。但我们应当看到,评价是与其它管理职能联系密切也至于不能分割的一项职能。正因为这样,管理学并没有把它单独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其次是评价先后的不确定,有时候我们需要先制定评价标准,再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实施评价;有时候要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评价,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以至于我们无法理清先后次序,在管理中先制定评价标准,以后按情况改动较为合理。把评价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来研究是有特殊的作用和有益的一件事情。那么什么是评价呢?评价就是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评价并选择最优的过程。过去的成果,现在进行的工作,未来的方向,必须用标准来指导与评价,标准是保持一贯性,有效性,明确性,统一性,方向性的有效方法。评价标准的制定是评价的核心。
《二》评价标准又称,价值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或价值标准等。评价标准通常分两类:第一类常规评价标准,这类标准是事先制定的,它对性质相同的方案,事物都实用,是程序化决策的常用标准。第二类是临时或不确定的评价标准。它的产生和使用范围并没有具体形态,这种标准多受竞争者,相关方,环境带来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属于非程度化或非常规决策使用的标准。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如定量与定性,重要与不重要,远期与近期等标准分类法,读者应根据具体管理活动灵合选用。目前使用广泛的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等都是评价标准的代表。
《三》虽然评价标准有许多优点,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的缺限,下面是对评价标准产生影响的因素。
1、信息获取量,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以及对信息的理解利用能力。如过去所得信息与记录不完整,记录技术产生偏差或信息本身的假象,由于信息是用转化了的数据符号等形式来表示,由不同的使用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
2、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3、竞争者数量,竞争模式,竞争者临时决策与行为的影响。
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趋势,市场结构与进出难易度,产品差异,供应商关系等的影响。
5、企业目标,文化与过去成功的范式的影响。
6、各过程(流程)或部分输出要求与最终输出要求,以及相互关系与相互动态影响的能力。
7、受可利用的时间,资源,自身能力的限制,这不仅影响了指标的选择,而且影响了指标的分解与细化程度。
8、各主要相关者(评价标准的制定者,执行者,方案的实施者,以及能强烈影响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各类相关人士或团体)知识,经验,想象力,计算能力,价值观,个性等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与差异性和各自偏好的影响。如专家或权威人士的影响。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测试,计量等仪器的标准差的影响。
9、评价标准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一致(贯)性程度,如执行者认知标准的能力与识别,分析现实问题本身可能产生的偏差;非理性非逻辑直觉的影响。
10、决策者(指评价标准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界限不明时)的行为,这表现在下列几方面:(1)对待风险的态度。(2)对不确定与复杂环境的预见与防范能力。(3)对方案的未来结果预先估计的能力,或未来预测的结果以及所报的态度与所制定的解决问题的选择方案。(4)对最优决策追求的有限性与对自己的决策方案的迷恋程度,通常情况下,决策者在找不到可比决策或经过努力而得到的方案,往往认为是最优方案。
11、其它相关者相互影响的能力。其它相关者一般包括:供应商,消费者,中间商,社会公众,投资者,管理者,政府,竞争者,非赢利性组织,员工,工会,第三方认证机构,为企业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等。
12、评价标准本身的固有影响。这包括:
(1)评价标准本身的固有缺限,评价标准本身的有限性与区隔性并不能代表事物本身发展的无限性,连贯性与完整性,因而决定了评价标准不能完整,精确的评价事物的本质属性与未来趋势。
(2)特定的指标体系具有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多层次,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指标之间的复杂,矛盾的必然性与难以确定界定性。
(3)系统指标的缺限是指标的从属性与要素分类不规范引起的,系统理论必须确定要素之间的界限,从而使事物的相关部分产生人为认识的缺口与裂痕。
(4)有些评价指标是基于预测的,其中有些不可模拟,没有可比性;指标总是人为分割与分解的,而评价对象或事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因素交叉影响,很难将评价对象、事实的各方面与指标一一明确对应,很难分配各指标的权重。
(5)评价标准之间必须有内在逻辑或因果关系,即指标之间应有一定的协调关系,这种协调是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如利润最大化必须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建立一个协调描述模型;对指标的细分程度,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6)评价指标无论怎么分解,任然是一个综合衡量指标,它具有系统的全部属性,指标被量化后会偏离系统思想。
(7)各指标的评价周期不一致产生的矛盾。如固定资本折旧与年度利润率的矛盾。
(8)评价目标矛盾时,评价标准很难统一,评价目标相似时,评价标准很难择优。
(9)指标可量化与度量程度,完整性与偏重性。偏重性决定了主体认识的结果与事物发展的方向性,而这又基于预测,是产生偏差的一大原因。
(10)指标如果不易控制或操作难度大时(成本高),决策者可能放弃这种最合理的指标。
(11)评价技术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影响。如更加精确与合理化。各国制定的评价标准,对企业进入各国市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统计技术与方法会对结果产生差异,如不同会计方法产生的不同结果;另外不同的观点与认识决定了评价指标的逻辑主次关系,而评价指标的排它性决定了其必然缺限,如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的矛盾。
13、重要与重大,持续与随机等突发事件对现在与预期的影响。
14、对成本的考虑。
15、评价对象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与评价主体认识的转变。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与必然偏差,我们在使用时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评价指标的差异通过下列方面的表现出来。
1、评价指标的种类,数量,相互作用关系,即指标的完整具体程度。
2、对评价指标所确定的权重。
3、对单一评价指标所确定的分数。
4、对上述三方面的持续改进。
5、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意外事件产生的影响。
《四》各类指标的性质
1、评价指标分为关联指标与非关联指标,而关联指标又分为强关联指标与弱关联指标。关联指标的关系有两种:一种为正关联,另一种为负关联。对关联指标可以建立相应的函数代数关系,这种函数代数关系应当表明指标在数量方面可以相互替换的比值,这是符合等效原理的。比如:质量与价格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质量的指高可以弥补价格的下降,有时还能提高售价;又如:杜邦财务分析法。对相互矛盾的指标要建立协调方法,对非关联与弱关联指标要相对独立的评价,同时应保持整体性。评价指标按时间分为:对过去评价的指标,对现状评价的指标,对未来评价的指标。需要指出的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并无绝对意义,通常只能用来对方案进行排序。综合分值的高低并不能完整预测评价目标的未来,因为分值是一个综合数,而事物发展往往偏重于某一两个指标或方向。特别是未来预测不确定时,我们往往追求指标综合最优,但事物相互影响决定了发展方向偏向一边倒的现象。
2、还有一类特殊的评价指标,它具有通货的性质,通货的性质,通货即指货币,货币也是一种评价指标。通货的性质是替换(互补)的等价性,如10元钱=2双袜子=10个饼=1斤羊肉。这类指标是通用的,如各固的公差标准,ISO质量标准等,这类标准与通货相似,只要满足其标准特性,不管是何种产品,它们都是标准化和质量好的产品。企业内部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比如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内部通过内部评审得出一个竞争优势的综合分值,我们并不能从表面判断是质量优势,财务优势,营销优势,还是制造优势,但无论那一种优势都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当然我们并不能判断它对未来的持续竞争的影响。从上例可知:综合指标值是一个分数值,这个分值是将不同质指标的相同属性或者等效属性进行数量化比较的依据。
3、指标的特点:
(1)客观性,指标必须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指标必须反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客观现实。
(2)可比性,应尽量使用统一,可量化的统计手段,评价结果。
(3)时效性,不同指标所反应的时间跨度不一样;大多数指标具有滞后性。
(4)易操作性,易懂。
(5)综合性,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多角度、多方面考评、要有一定系统性。
(6)动态性,即指标要以主客体的要求而动态适应,不应使用一陈不变的指标,也不应付与单一指标不变的权重。
《五》评价指标的制定
1、确定指标的需求,即分析现状,确定是否需要某一指标体系。
2、吸收怕有相关者的意见,方案,吸纳部分相关者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量化评价指标,制定可能出现问题的预防方案。
4、开明的实施评价,并对各评价目标进行排序,检查整个程序的有效性,并得出结果。
《六》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分:定性评价法与定量评价法。
1、定性评价法:主体的确立:〈1〉专家类型,〈2〉群体规模〈3〉群体行为〈4〉人员权重。
定性评价方法有(1)会议评价法,(2)听众调查法,(3)德尔菲法(4)名义群体法,(5)集成研讨厅法。
评价的过程;(1)确立评价主体。(2)制定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程序。(3)达成共识。(4)得出评价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并无优劣之分,因为它们的评价主体不同,如:企业制定的定量与定性指标,反应了企业运营的各方面;如定性指标,主要是关注全面和远期,不可量化部分。而定量指标主要关注局部和近期可量化部分,所以缺一不可。只要评价技术支持定量评价,企业就应尽可能采用定量评价,因为定量评价比定性评价可比性强。
2、定量评价法,定量评价法有数十种之多,最长用的有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排序法,模糊聚类评价法,灰色聚类评价法等。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来的系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按属性的逻辑关系逐层的系统式分解,形成一个等级层次结构,以降低问题的难易度,并在逐层分解的基础上加以综合,给出复杂问题的求解结果。它的缺点是:一将定量指标主观化处理,仿照定性指标建立判断矩阵,二难以综合各位评价者的意见,三层次分析法只能判断方案的优劣顺序,不能回答方案是否可行,四各大类指标下属的明细指标个数不宜超过九项。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二、构造下层因素与上层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判断矩阵。三、确定各层次要素的权重,要保持一致性,四、对各层次要素相对上一层次单要素的优劣进行排序。
(2)多指标排序法,是指给每一个衡量指标分配一个权重,将评价方案各项指标的取值进行可比性处理(统一量纲,统一指标极性),再将各指标的处理与其权重线性加权(乘积求和),作为系统评价结果。缺点:对评价方案各项指标的取值进行可比性处理,然后加权过于简单,并不能反应评价目标的真实重要程度或者说可比性较差。需要指出的是,评价指标并非一陈不变,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制定出一套系统,符合要求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不断反馈,修改与补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