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总是远景公司的技术副总,也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其实,郭总的另一身份是国家一级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拥有一项非常有优势的突破性环保专利技术。而第一大股东黄总,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板,看中了郭总的技术及其为人,以现金出资,成立了远景公司。
黄总是很有魄力的人,这个魄力使他从一个农民变成了身家数亿的企业家,也让他在一天内拍板、一周内与郭总共同创立远景公司。这一点,也让接触过众多胆气不足、小事较真民营老板的郭总决定与黄总合作的原因。
但现在,远景公司成立近三年了,黄总也断断续续向里面投了一千多万。但这一千多万更多地是被人员工资、办公费等非直接的市场费用所消耗。而生产量小,使得单位产品上固定成本分摊很高,直接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高价、低投入使得市场一直没做起来。
而黄总偏又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投资可以,拿销量来。这个“鸡生蛋、蛋变鸡”的难题让郭总无法说服黄总。并且,房地产虽然不那么爆利,但这两年仍然是温中带火,一个个项目占据着黄总的心和十数亿的资金。
于是,远景公司这么细水长流、添柴烧火、不温不火。几十万打进来,发发工资,付付租金,大一点的事都办不了。
无奈下,郭总也劝过黄总,如果对公司没信心,不如把股份转让掉。可真的要卖时,收购者的踊跃和最高达两千多万的报价,又让黄总害怕“吐出去的是肉”——他还真不在乎这点钱,下不了决心。特别是,后来听说某跨国公司数年数千万美元的投入都没能研发出该技术,更是视之若宝。
但让黄总下决心大干,却又不能。新产品成本高、价格高、市场需要教育,风险还是存在的。虽然也多少感觉小做不行,但大做风险也不小。公司会议开了数次,一到要决策时,黄总不能痛下决心,于是“等等吧,再考虑考虑”。
而郭总何尝没想过另起炉灶。但作为知识分子,承人以诺,要守之以信,且技术已注入远景公司,退出也不容易,而只好任凭运景公司这么小打小闹,或者是黄总说的“滚动发展”。
这样的情况,很是普遍。
现在,很有专利技术持有人,由于没有能力将技术市场化,都在寻找有资金实力的合作者。而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不成熟,银行在创业投资方面缺少切实有效的金融产品,使得这些不甘心转让技术而想做点实业的技术人员不得不求助于民营资本。
相对于国家资本,民营资本机制灵活但控制欲强,强烈趋利又惧怕风险,在项目投资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愿意投资、追求控股但回避风险。愿意投资,让技术持有人看到成功的希望;追求控股,使得技术持有人无法把握企业的未来;回避风险,使得合理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变得难以逾越。
本来,对风险的敏感,是民营资本的理性甚至优势。但在一个创新性的技术面前,由于隔行如隔山的无知和对自有资金博击失败的胆怯,使得一个个需要一次性大资金投入的好项目在小火添柴的谨慎中总是不能达到沸点。而技术持有者在套牢中也无能为力。
新技术的产业化和民营资本的结合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呢?
原载:《销售与管理》采用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洪磊,武汉达内软件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北京派力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置换营销新理论的探寻者,本土咨询公司、本土企业、本土市场中正在成长的非主流营销新人,关心200人以内、2亿元以下本土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