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所有对“流氓软件”的指控纷纷败诉,一方面是起诉者的商业意图突然暴露,到了2006年岁末,反流氓软件的浪潮迷失了下一步的方向。政府缺位,法律缺席,在这个背景下,厂商的任何争辩都显得无力,人们已无法辨别软件是否“恶意”,也无法辨别反流氓的一方是否好心,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此陷入僵局。
谁在伤害网民
该怎么定义“伤害”和“恶意”,互联网协会曾经拿出八个特征,大意是厂商们将自己的产品强行装入用户电脑,并借此在背后暗加操纵。但这个特征似乎并没有得到法院采信,因为法院不认同“恶意”这一称谓。
也正是因为对“恶意”的技术标准缺少立法,人们对某软件的性质判断也往往出于臆测。
目前,有一批来历不明的小插件正在将人们对流氓软件的不满不断提升,他们跟前几年最知名的流氓插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大量小插件的泛滥,也将知名公司的软件产品卷入其中。现在,强行装入用户电脑的各类软件太多,单纯的技术问题和充满“恶意”的攻击行为已经很难分清,而由于缺少标准,反流氓厂商的唯一手段是“不满就剿杀”,而死在刀下的被冤枉者纷纷发起反击,一时间口水战四起,却没有权威机构拿出权威的技术标准,帮助正受到伤害的网民。
谁来确立杀毒厂商权利
“反流氓软件”运动已经离奇地上升到“论法的精神”这个高度。上周,雅虎状告奇虎不正当竞争案结案,法院判定奇虎将雅虎助手列为恶意软件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而奇虎方的律师则辩驳说,如果没有明文法律禁止的就可以畅行无阻,那么流氓软件是否可以肆意妄为。
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却不是“法的精神”,目前的困境是几乎没有可依据的法律,也没有公信力的机构主导。而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由杀毒厂商来担当执法者,也许是无奈,却也难以做到公平。
已经可以确定,热闹的反流氓软件运动背后隐藏着商业盘算。前段时间,民间组织反流氓软件联盟已经变身为公司,这直接导致民众对反流氓一方的怀疑。比如炒热流氓软件话题,给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厂商扣上流氓帽子,吸引网民眼球,以快速推广他们新版软件的销售。此类对反流氓一方的怀疑最近已开始流传,预示着反流氓软件的僵局在短期内难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