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3G营销观察
据《中国日报》2006年12月05日报道,中国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表示,中国将“很快”发放等待已久的3G牌照。 虽然,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关于3G推进的具体时间。无疑,我们对于3G营销的思考已经到了临阵磨枪的时刻了。在前面的文章《3G时代,联通急需解决的三大现实难题》、《3G时代,联通的四个机会点》中,我们已经归纳和总结了3G时代联通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会点。并在《品牌成见,联通发展的核心障碍点》文中再次明确了我们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点,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联通解决问题、消除品牌成见的逻辑在哪里?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品牌成见是什么?品牌成见之于我们的品牌、我们的客户到底意味着什么?
“品牌成见”之于中国联通
1、 品牌成见是消费者对2G时代联通发展的记忆与总结,它的核心因子是:联通网络不好,通话质量不好,联通没有移动好
2、 品牌成见是客户消费经验的总结,它通过人际传播,受到媒体舆论引导,因而能够不断复制、传播、加深,3G时代,品牌成见同样会制约联通的发展
3、 每一个客户的消费经验不同,因而品牌成见在不同的客户人群中影响的程度、表现也不尽相同,按照品牌成见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
“偏信者”——受到别人的经验影响而坚定的认为联通不如移动
“守信者”——受到外界信息影响出于保守起见放弃联通
“理信者”——通过对比使用后得出消费经验否定联通者
4、 品牌成见是长期消费者认知的结果,品牌成见的改变和消除同样依赖于消费认知的改变,一切都需要在尊重客户、尊重消费者的基础上进行。
5、 品牌成见是历史的产物,既有联通自身产品、服务的原因,也基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但消费者是永远的正确的,他们拥有品牌的生杀大权,而不需要考虑品牌的感受。所以,品牌成见,归根到底还是联通自己造成的。
消除品牌成见的不二逻辑
显而易见,是联通自身的原因导致了品牌成见的产生,换一种角度则说明了,联通在“品牌成见”面前是主动的,联通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去改变“成见”。道理归道理,我们消除品牌成见的逻辑在哪里?我们沿着什么样的思考路径去消除客户、政府、社会对我们的品牌成见。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相信广告说好才是好;还是“真金不怕火炼、低调坚持”,期待客户“明察秋毫”、“回心转意”?
笔者认为,黄婆卖瓜一定要夸,但要掌握夸的技巧;真金虽不怕火炼,但也要记住“众口铄金”这个成语。此时此刻,对于联通的品牌成见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共识”,要改变社会的这种“共识”,并非你凭你说几句“联通要比移动好”就可以了的。这就像你要向你的朋友推荐一个他坚定的认为不好的产品(可能他自己已经消费过),不管你怎么说它的好,我相信他也不会说好!甚至会反过来证明他的看法正确,用一大堆的理由说服你,证明那种产品不好!联通遭遇不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吗?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不如移动,那些原本对联通还有一点好感的人在试图说服周围的人,却反过来被说服的对象说服了”。自然,这个设想是联通不愿意看到的,而这种设想每天都在变为现实。
这种现实,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我们技术好、网络也不差、价格便宜,我们有很多理由、很努力地去说服周围的人,为什么我们还是失败了?一个完全可以成功的劝说为什么失败了?我为什么没有把产品成功的推荐给我的朋友,联通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成功的推荐给客户?
将上面的故事讲完,我在劝说朋友的时候遭遇了朋友的抵制和反劝说,这个时候我发现如果再继续这样坚持,不但我的产品推荐不出去,可能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会受到影响。这时,我改变了策略,我没有坚持说它好,相反我对我的朋友说:这种产品以前在外型上确实存在某些不足,但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现在已经弥补了,看看,现在它还具备竞争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呢!听了我的这翻话,我的朋友对我的抵制情绪淡化了很多,虽然,他没有立即接受我的产品,但还是和我一起探讨关于产品技术改进的问题来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完全移植到联通,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一个联通爱好者(对联通品牌颇有好感的人)在试图说服他的朋友接受联通比移动好的时候,遭遇了那位朋友的强烈抵制。这个联通爱好者改变了策略,不在大声强调联通的技术、网络是如何、如何的好,而是退一步说,“因为发展时间长短不同,2G时代,联通在网络、技术上确实比不上移动”,这时,朋友点头对他的说法表示赞同,抵制的情绪也慢慢舒缓了。这位联通爱好者接着说,“但在3G时代就不同了,联通的CDMA网能够直接过渡到3G,视频速度比移动快多了,打起电话辐射也比移动小,网络也不错,我都用了一年多了”。听他这样一说,这位朋友脸上的“坚定”显然已经少了很多,他可能短期内不会选择联通,但对联通成见已经少消去了不少……
总结上文,在“承认自己过去(2G)不足的同时,展现自己现在(3G)的优势”,这就是联通需要掌握的劝说学问,这就是借势3G消除品牌陈见的不二逻辑。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QQ:282952075,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