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送儿子去学校,发现我并非异类,打车、开车送孩子上学的多着呢。社会新闻媒体呼吁不要惯坏了孩子,其实他们哪晓得这个社会缺的不是考验,而是关怀(亲亲之仁)。所谓新闻总是把一些现象炒来炒去的,但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现象的本质作哪怕稍微深入一点的思考。这些记者总是把家人对孩子好点与溺爱搞成一回事。认为让孩子受点苦是锻炼,但要看这是什么苦。家长与孩子是好朋友,那么假如家长一踩油门就可节省孩子大量时间干嘛不去做呢?这还算朋友吗?但是记者们不知道,那些被接送的孩子,每天要读书很晚,还为家长承担一些照顾祖辈的义务等等。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以心换心的成长历程。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孩子实在是折磨,我算是看到了“教育部领导”所讲的改革成就。
路上看到打工妹们成群结队地奔向工厂大门(早去是不开门的,晚去是要算迟到的,所以上班的人群挤在一起很壮观),其中很多是不足年龄的(童工很普遍)。这些来自千里外的孩子们脸上很有朝气,我与他们交谈过,他们很有梦想。但是他们自己没意识到,每天的重复作业,可能等着他的唯一结果就是变成中年、老年,梦想的消失犹如故事讲的煮死的青蛙一般不知不觉。他们不知道该为梦想做些什么,也没有人对他们指导,在工厂老板眼里他们就是一件机器。他们在生产线上的作用很机械,在工厂里他们是被假设没有理想和情感的,他们的行为的回报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奖金。
政府感到满意的是,他们有饭吃了就得感谢投资人。投资人是官员们用牺牲税收和廉价土地等政策求来的。
过多年后,当这些孩子长成中年,突然觉察梦想不复存在,并且当这样的人群占社会这个年龄层绝大部分,那么这个社会会幸福吗?这是一个灰心的文化,失去信念的文化,沮丧的文化。
老板也好,政府也好,要信因果!你怎样对待这些人他们就会怎样对待社会。这将是一个全体不快乐的社会前景。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必须分享这个苦果。
当我们在八十年代初唱着《祝酒歌》高兴地憧憬着走过来的时候,没想到未来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这种发达的模式并不是向所有人公平开放的,导致人们后来差异的因素与个人努力和天赋的关联度实在是低得可怜。再企图以极少的个案激励那些妄图发迹的人群已经没有效果了。
我在这里不是抱怨,我是有积极想法的。我就是觉得政府有责任:为不同处境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断创造可开放(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帮助)的成功机会。过去我们技术工人有分级制,技术提升后有一个认可机制,他们因此可以获得尊重等等。(今天才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政府应当不断地创造性地发展各阶层人民的成长机会,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理念的社会化延伸,使人性和正义得到伸张,政府的最高宗旨是全体人民的幸福,政府有责任藉此消除或减少社会中的:绝望、普遍失望、社会性沮丧、灰心、消沉。体贴爱抚民众的自尊之心,帮助他体验这个自我有所实现的感觉,获得人生的意义。
为官者要时时记住:人民是有心有情的,你要努力使它得到实现。
明智的企业主必须加入进来。至今我还没有亲眼见到任何一位有此善心的官员。政客的浅薄自以为是,溜须拍马,倒是司空见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