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开办公司太方便了,几千元钱就可以开办自已的公司,国家注册的门槛降低得都让人无法形容。大小公司如雨后的春笋一般,遍地皆是。只是可惜的是,存活率太低,兴衰成败一茬又一茬,尤其,自然生存法则被民营企业演绎得淋漓尽致。例如,业内人士叹言:进入医药行业就像吃青春饭。很多数据表明:民营企业的企业寿命一般在10—15年左右,民营医药企业则最短,一般在6—8年,中小型保健品企业中更是3.5年一换血。反观,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就活得很滋润么?笔者认为:也不全尽然,若没有一些资本和相关利益支持在里面,处境也是很艰难的。
是什么原因呢?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懂市场运作吗?是没有经验?还是没有好的方法?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招。民营医企如怎么啦?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民营药企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产品方面:从一定阶段上说,产品不是问题,每年的蒙交会和国药会上新产品是层出不穷,炒作类的、保健类的、普药类的、进口药、还有一些民族类药品让赶会者眼花缭乱,众多的品种足以支撑大小民营药企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操作好一个好产品,3--5年之内是足以让药企赚得盘满钵满。如21金维
他、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新康泰克、白加黑、马应龙痔疮栓等等。
资金方面:据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的最新报道:现在居民储蓄存款6万亿,手头现金1万亿,加起来就是7万亿,光民间资本大省浙江,就沉淀着9300亿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源于民间,自然,资金周转问题也不会很大。
模式方面:目前来看,国内的医药企业对模式的探讨是勇于实践,不断推陈出新的。企业老总纷纷主抓营销企划工作,事件营销、活动营销、会务营销、电子商务营销等模式是纷纷并行,宣销方式上令人大家耳熟至今:哈药集团的高端媒体广告轰炸,白加黑的分功效诉求,脑白金死盯着“送礼”不放,近两年来,海尔药业的海洋肝药海名威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的公益营销形式,更是异军突起,横扫全国。
人才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营销人从推销产品到整体策划上市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沉淀和磨砺,入世以来,毫无畏惧与狼共舞,从2000年首届营销“金鼎奖”的颁发,营销界的人才更是英才辈出,厚积薄发。全国百万营销大军之中。每年都有大批的高学历学子,都选择把销售成为人生的第一块“试金石”,营销人才不乏后续无人。
综上所述,即使产品、资金、模式、人才等方面出现了危机,具有基本抗风险能力的民营药企也不至于一下子沉沙折戟。再说了,当前的一些药企并没有出现致命危机, 一些民营医药企业在阶段性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左顾右盼之间,也是风光无限,但是,笔者认为,正是当前民营药企普遍存在的“软胁”不容置疑,用不了多久,风生水起之际,又会是一轮“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景象。
什么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软胁”呢?
就是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
经济学术语叫内生长机制,可分为内生成长机制和外生成长机制,前者的动因主要来自政府,后者的动因主要来自市场主体,正常的情况下,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企业的发展的内生长作用越来越明显,促使企为持续、健康的规模运作。
怎么解释内生长机制?就是一个企业的抗风险管理体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现代空军国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空军预警机,现代战争中,没有预警机的大规模空战是无法想象的,各国空军力量一致认为,预警机已成为未为空军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这是战争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样,在企业规模经营之中,自我提升和市场风险预警与战争致胜是一个道理。
而目前,民营企业最渴求改变的大多也仅是企业的外部活动的适应性,而忽略了企业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说过,做企业就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这句话很有现实意义,很多公司在完成基础创业和资本积累以后,就变得十分茫然,小一点的企业,忙着扩大销售,大一点的公司忙着研发新品,力求不断的刺激公司的上进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好像一个孩子的长大,父母时刻关心她的身休发育和衣食住行,盼望着孩子早点长大一样,这些重要吗?当然!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忽略她的教育,培养她成才才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要发展,在注重产品、人才、资金等方面,企业的决策者会关注得更多,但在是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上,内部自我管理体制没有及早跟上公司的发展。而促进企业经营规模化、规范化,追求良性、持续发展,其实就是提升内生长机制。
处于目前创业和发展期的民营企业,一这要从根本上入手,从体制和领导层能力上去革新,规划更清晰的发展路线,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建立更完善的各项机制,精简人事因素,激发原始的创新活力,与时俱进,才是长久之际。
内生长机制,是随着企业动态发展的,始终贯穿于公司管理休系之中,是企业自身不断修正、完善的有效机制,是站在战略的角度,从全局来看,能把公司处于整个市场的宏观范围之内,是用行业的眼光和标准看待公司的产品、资金、人才、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的一致,而这一点正在我们大多数民营企业所缺乏的。
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很多民营医药企业则成长得太快,在生存和温饱之间,我们无瑕顾忌太多,现行的发展方向是否在既定的经营战略轨迹上,在没有自身的内生长机制的约束下,自然就随意得多了。因此,对于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症,向来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长此以往,“弊病集结於胸,自然就有性命之忧了”。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