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参加过不少培训,现在也开始做一些培训。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企业现存的大量培训都显得过于机械化和单一化,基本都是站在领导层或者管理层的立场上安排、设计的,却很少有从员工实际工作需要和思考角度出发的实用性的内容。
一位经常被公司派到各处去培训的朋友对我说:“现在的培训,都是‘垃圾’培训,全是做给领导看的。领导看得很舒服,员工却什么都没学到!现在让我参加培训,我都不怎么愿意。大同小异的课程,根本学不到什么真东西!”他的话让我感受颇深,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培训,一般都是从企业文化、员工心态、产品知识、营销技巧等方面着手,从表面看来一场接着一场,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授课老师来看,似乎还有模有样。但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辛辛苦苦花了高价、请来“知名”的培训师、暂时放下手头业务进行的培训,却被员工评价为“垃圾”培训呢?
如果说员工不需要这样的一些“垃圾”培训,那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呢?
了解员工真实想法,切忌千篇一律、无差异化
目前大量的企业都存在着培训与员工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导致培训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在一些培训效果不佳甚至受到抵制的企业里,一线员工不断埋怨:“领导只知道玩形式,不了解我们的处境,瞎给我们吃药”。结果,原本用心良苦的培训不仅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换来一线员工的不满。
由此看来,给员工做培训首先得弄清楚他们需要什么,而且在企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尤其要了解清楚他们最需要什么(即核心需求)。中医理论认为人缺什么就得补什么,培训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在弄清楚员工缺乏什么之前,必须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员工不是一个整体,他们具有个体性,不要尝试着用一种语言对全世界的人说话,培训也因此不可千篇一律、毫无针对性和差异化。
所以对员工的培训,我们仅仅知道缺什么补什么还不够,还得弄清个体差异,进行细致的划分。根据技能和知识这两个维度,通过对他们在沟通技巧、客户信任度、客户拜访、产品知识、社交礼仪、文化涵养、领导力、执行力、销售技能等各方面的调研,深入而直观的了解每个员工的实际培训需求(即了解他缺什么、又知道他的个体差异,一举两得),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给他们补充“能量”,并根据他们的岗位特色、员工层次选择合适的受训人员和培训内容,这才是企业培训成功的必要条件!
给一线员工培训,授之以渔不若授之以鱼
给一线员工做培训,必须是基于员工的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用他们能理解的话,而非企业“官方”语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新产品上市,给员工进行产品知识的推广培训,如果培训师仅仅拿一份从企划部要来的说明书就开始培训,你认为效果会如何?
拿一份说明书过来培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员工还得进行第二次更为艰难的消化!但员工有时间消化吗?没有!员工不可能拿着说明书去促成销售,因为顾客不能理解。所以,最有效的培训内容就是:拿到手就能用,正所谓实战实用。
培训师充当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转化器——将说明书直接转化成顾客能听懂的话,甚至能让顾客听了就能动心的话。与其传授其转换方法与说明书,不如直接传授其产品销售话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授之以渔不若授之以鱼!
诊断式培训,员工最需要的培训方式
诊断式培训是当今培训的总趋势,它紧密结合了企业一线员工的实际情况,为企业一线员工度身定做具有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以达到员工培养速度最大化和培训效果最优化。现代的精细化培训不同于传统培训方式,它没有千篇一律的培训课程,也不强求培训体系的完整,而是根据一线员工的实际需求与其自身的条件,有层次的设计出更为个性化、更注重实效的基于员工立场的培训方式。
而一线员工,则是这一培训方式的最大支持者和受益者。通过这种培训,员工抱怨“垃圾”培训的现象将不再发生。培训企业也通过这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员工得到了成长就会影响业绩的增长,企业业绩得到增长就意味着边际成本的下降与边际利润的上升,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增强。